《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337363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永恒》读书笔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与永恒读书笔记爱心永恒读教海漫记有感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躺了 4 年之久了,是我 2014 年 去上海听 课时买的,读过的时间也久了。这次要写读后感,又重新翻了一遍,使我 感动不已。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 玄妙的新名词,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 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 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一篇篇读来,似一杯茗茶在手,清谈高雅,给人以气若神闲之感觉; 一次次重读,又会有新的感 受在心头。于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 思考中日臻完善 的”,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时常在思考,于永正老师

2、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爱 心永 恒!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现在脑海中的 4 个大字。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 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 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 孩子。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 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 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 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 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 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 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 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 一样包

3、容他 们。于老师懂得宽容。他在忍耐宽容一文中说到: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 五彩缤纷的。 有一年,他接了一个 5 年级的班,前任班主任就告诉他,这个班“不 好教”。果然不出所料, 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搞怪,于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 送给学生一个坦诚的微笑,化解了危 机。在他的引导下,班级慢慢走上轨道,与以 前大不相同。于老师牢记赞可夫的话:“教师这 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 你是教师。这样会帮 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是呀,我 也要牢记于老师的话:“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4、。”像于 老师一样,在发脾气之前,先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爱,是一种艺术,于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 爱,是他“吃一堑,长一智”,使他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 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 方,他懂得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 力,会在作为本上画一只翘起的大 拇指。爱心永恒,请让我们记住冰心老奶奶的话:“爱是教师的源泉,有了爱便有了 一切。”让我们真心的爱护学生,关爱学生吧!王长寿2014416 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人与永恒是 周 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包括人、

5、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 间和永恒等 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 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 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 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 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 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 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 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这本

6、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 ?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 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 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 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 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 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 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 仍然用人吗?尺度

7、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 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 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 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 随手记了下来,心态 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 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 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作者简介周国平, 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 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

8、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6 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 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出版各类著作 20 余种,几百万字。其 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 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长于 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 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 多见理趣。 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

9、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 睿智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 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 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 也是他的第二本书, 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 1987 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 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 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新版序一版序二版序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哲学艺术诗美人生幸福和痛苦超 脱幽默读 书写作天才女人和男人婚姻感觉态度思想信仰精神现象世态人情死时间和 永

10、恒人与永恒人 人是惟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 处。“人 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做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 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 义时,用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 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 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意义。 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 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 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动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则是

11、人的神性。但人终究不是 神,所以, 意义是一个悖论的领域。其中,生与死、爱与孤独是两项最大悖论。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 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在极其无聊的时间,有时我会突然想到造物主的无聊,是的,他一定是在最无 聊而实在忍受不 下去的时候,才造出人来的。人是他的一个恶作剧,造出来替他自 己解闷儿。他午休无止地活 在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上,当然会无聊,当然需要解闷 儿。假如我有造物主的本领,当我无聊 时说不定也会造一些小生灵给自己玩玩。让我换一种说法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

12、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 意义而苦闷。 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我想,人生种种大谜,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说不定每个谜都有无数个谜底,因而 也就没有谜底。我的兴趣在猜谜,而当我每次似乎猜中了谜底,却发现 真正的谜底似乎又离我 后退了一步之时,我就觉得这谜更加有趣了。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 ?你是深谷, 一次爱情 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 细流,许多次爱情也 只是许多泡沫。自然和生命1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椎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 绿芽,那时 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

13、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 黄豆或牵牛花子,当看 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 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 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 的纯净。2 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 筑材料把我 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 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 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 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 土地

14、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 丽。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 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3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 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 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 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 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 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 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

15、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 体味甚浅又都急于逃避,旅游业因 之兴旺。人与永恒读后感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 万万没有 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人与永恒读后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 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生与死,爱与孤独, 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 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 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 断的思考。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

16、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 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 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 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 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 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 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 敲了敲痛苦家的门。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 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 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 一大早起来带 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过 后 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顶着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 和同学们 一起为班级的付出,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 给我的不都是一种幸 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对痛苦我 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