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33615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课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作者广州市第五中学 李之昕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 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鸟情怀,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知道应该与一切动物平等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对大雁的描写,知道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的爱鸟情怀。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点,从中受到感悟,学习作者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印制学

2、案3.布置先学任务1.按照先学要求完成先学任务。2.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大雁的资料。1. 训练精读的方法。2. 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3.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交流大雁的知识。2.出示学习目标。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大雁的资料。1.拉近距离,激发兴趣,帮助理解。二、在精读的基础上全面感知。1.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并进行圈点勾画。2.组织学生概括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学生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明确:(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雁队以六为组(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在精读的基础上全

3、面感知。三、分析课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提出自学要求:安静、快速、独立完成。2.强调圈划方法。3.留给学生思考时间4.巡视学生。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1.品味形象性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明确:(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明确:飞行姿态不同: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等;鸣叫声不同:秋天的大雁“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

4、,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春天的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等;觅食神态不同: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2.感受抒情性(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

5、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2)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1.学习精读技巧。2.培养圈划习惯及自学时安静快速独立完成的习惯。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四、欣赏语言,加以积累。1. 组织学生进一步自学。2. 巡视学生。3. 组织学生交流。4.提出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了春秋两季大雁举动的不同?为什么两次作这样的对比?. 作者更喜欢什么时候的大雁,为什么?1.圈划出精彩的语言,加以品析。2.交流自学所得。句子例:两次对比写出狩猎给大雁造成的影响,暗表人类的愧疚,

6、暗显文章主题。1.培养交流合作习惯。2.欣赏语言,加以积累。五、联系生活,深化理解。1.组织学生上讲台分享看法。2.组织其他学生对发言同学进行补充。3.点评学生发言并小结提升。1. 联系自己生活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六、布置作业1. 完成学评。记录作业内容,回家认真完成。拓展课外阅读与写作实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够活起来。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练习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总结出四点,即注重引导、注重贯穿、注重联系、注重灵活。这篇文章对于老师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但对于学生,某些句子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毕竟这是篇翻译过来

7、的文章。当然,我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而是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我看到了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获取知识后的喜悦。教师在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时一定考虑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自己一定不要代劳。那么教师就无事可做了吗?不是的,教师的引导者身份一定要发挥重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的到位与否往往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如果说提问就像贯穿课堂的线索 ,那么追问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它一步步引发着学生的思考,并最终走向谜底。课堂中不可能没有提问。不仅教师能创设问题,学生也要能主动发现问题。然而,教师绝不止步于学生对表面现象的解释和对一个问题的解答,也从来不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划句号,必须不断的启发和引导。长此以往,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大有益处。比如在案例中我从来不在学生的首次回答后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往深入处启发,一次鼓励他进一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