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334511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含义的推断.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推断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这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说的那样“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确理解句中文字的含义、用法,才能正确理解句意文意,否则,“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刘淇助字辨略)。 要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前提要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文言词汇,高考试卷中不少实词义的理解,所有的虚词的意义、用法,都能从初中、高中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找到答案。积累了文言词汇,还要善于迁移,善于推断。下面简要介绍文言

2、词语含义、用法的推断方法。一、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1、语法分析法:包括词性的判断、语法结构的分析。一个词的意义是与词性相关的,而句子的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所以通过语法分析一般能准确地推断出其含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例如:(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3)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4)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6)人皆得以隶使

3、之,安能屈豪杰之流?解析:(1)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2)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3)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4)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5)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6)句中“使”是

4、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练习: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3)会天大雨,道不通。 (4)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7)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1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2)将军身披坚执锐。 (13)六王毕,四海一。 (14)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15)

5、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 (1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结构推断法:有的文言句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如:(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3)变姓名,诡踪迹。(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解析(1)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2)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3)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

6、为“隐蔽”。(4)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练习: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7)优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8)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0)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3、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7、)。如“信”通“伸”。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1)知者创物,能者述焉。(2)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解析:(1)句中“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2)句中“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练习: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徐公来,孰视

8、之,自以为不如。4、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含义。例如:(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解析:(1)句中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2)句中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

9、招惹祸患。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贾”不是“做买卖”所引出的“消除”之意,而是我们它的另一义项“招引”、“招惹”。 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擿(t揭发)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

10、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

11、诋毁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5、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1)根据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1)城之不拔者二耳。 (2)讽帝大征西方奇技。(3)咸私哂其矫饰焉。(4)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5)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解析:(1)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

12、断答案是“被攻取”。(2)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3)“哂”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哂之”,根据语境可推断为“讥笑”。(4)中学教材练习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厚遇之)、接待(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5)务:致力,出自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根据一些成

13、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1)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解析:(1)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2)句中成语有“投笔从戎”,再根据具体语境,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练习:用熟知的成语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此外,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

14、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再者,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弱冠”(男子成年)等,“用事”(掌权)等,需注意积累。二、判断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技

15、巧。 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归纳整理出考纲规定的十几个虚词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用法,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判断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比如:“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悦,与郑人盟”中“与”的用法就不一样,因为前者是连词,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可以调换,而后者是介词,语序不可调换。又比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代词,而后者是兼词2、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一个在句首,作疑问词;一个在句末,作代词。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又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语,翻译为“他的”,后者作宾语,翻译为“他”,因为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3、注意人称的不同。 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