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说课稿.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33084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颐和园》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颐和园》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颐和园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颐和园。 一、课题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 课题的: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幅员 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华清池、兵马俑等,今天我们一起再来 领略一处更奇特、更美丽的风光,那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并简介)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而,上课初,我以饱满的激情谈话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颐和园景物优美的词句。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地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下面,我详细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剪辑了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并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

3、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

5、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 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

6、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

7、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 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

8、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

9、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三)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你游览人民公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人民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板书设计: 长廊 万寿山颐和园 佛香阁 不愧为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昆明湖十七孔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