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32647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可行性方案.doc(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1.1.2 建设性质:新 建1.1.3 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企业类型:建设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企业类型 有限公司1.1.4 建设地点:1.1.5 建设内容:建设茶叶良种繁育基地400亩,其中采穗圃100亩,繁育圃300亩。1.1.6 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总投资2004.9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94.19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10.72万元。1.1.7 资金筹措:申请银行贷款1100万元,自筹904.92万元。1.1.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建成实施后,项

2、目年均可实现营业收入11840万元,实现税金456.76万元,利润1370.29万元。投资回收期4.15年。1.2 报告编制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 *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突破发展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决定;*茶叶10年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 *-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1.3 主要研究范围及编制内容按照本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要求,依据有关规定,

3、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建设规模、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劳动安全与消防、劳动定员及经营管理、施工管理及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1.4 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本项目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条件,从项目地点及相应的市场需求看,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从项目的经济效益看,企业财务效益良好,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1)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对“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

4、部署,从几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对西部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带动作用强、以公司加农户为经营方式的龙头企业。”(3)国务院国农办2007200号文件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重点扶持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

5、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5)农业部农企发20044号文件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主要任务中指出: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在种养业、特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企业集团。(6)-“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基础,重点发展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和优质蔬菜等

6、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带。(7)-“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8)*“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把茶叶产业做为*头号主导产业发展。(9)*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高-茶叶知名度,重点培育仙茗、泉茗、铁观音、乌龙、炒青等五大系列品牌,积极开发茶系列饮品食品。2.1.2 项目提出的理由(1)项目的建设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茶产业整体效益的需要*地处-东南端三省八县结合部,是全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茶叶生产期长,营养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茶香高、味浓

7、、回甜、耐泡,内在品质极佳,并具有汤绿明亮、香气清爽、滋味鲜醇的特点。-茶已成为该县在-最有名气的产品,但是目前的无公害基地规模小,农民缺乏无公害生产技术。全县开采的茶园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的茶种,品种老化,茶树良种率低,栽培管理粗放,茶园单产低。致使全县茶叶科技含量不高,急需更新。为了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从外地调苗所带来的成本高、成活率底的问题,*-有限责任公司在现有350亩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特提出本项目,在-全县推广优良茶叶品种,改造低产茶园。(2)项目的建设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是国家林业局认定的

8、“中国茶叶之乡”,也是-规划的优质茶叶主产区。县境内及周边无矿山和工业污染,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茶叶生产不使用农药,-茶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茶叶已成为*的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列入了“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导产业,计划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3)发展绿色产品,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与保健强体的意识更加强烈,促使着食物品种不断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人们对食物的质量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营养、健康、安全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成为世界性食品消费需求热点与发展趋势,并将成为

9、二十一世纪主导食品。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农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是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历史必然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的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项目建设单位多年来一直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道路,使-茶叶产业逐步壮大,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项目建成后,年可使农民增加收入400万元。同时,可有效的提高当地农户的种茶技术。因此,本项目对推动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2.2.2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增加200个就业岗位,这对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社

10、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2.3 项目建设能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紧紧围绕当地茶资源,繁育优良品种,有利于提高茶叶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降低种茶户的风险,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2.4加速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培育与推广茶树新品种的困难之一就是速度太慢。一个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可能会耗时二三十年或更久,这就使得用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来解决生产成为一种难题。这一困难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快速无性繁殖,或微繁殖的技术来加以克服。这种微繁殖技术实际情况际就是在人工无菌条件下的微型扦插技术。这种

11、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植物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植株。比如说,用一个插穗或芽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内,繁殖出成千上万株茶苗来。 与常规扦插繁殖方法不同的是,微繁殖不是将插穗扦插在泥土中,而是插在培养材料上进行培养。培养基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质元素和有机添加物以满足生长的营养需要,并添加了各种激素来调节培养物的生长。在培养基上,最初的芽会先萌发成一个枝条,然后在其基部又会不断有新的芽形成。这样大约经过12月,从一个芽头上会形成有十多个芽头的丛生芽。然后再将它们分离开来,每一个芽头都可用作新的培养起始物,来诱导新一轮的芽增殖。这样不断重复的培养,可以在一年内用20平方米的培养室

12、生产出上百万的小植株来。微繁殖技术的一个培养周期只需12个月,且每个培养体在一个周期都能繁殖几倍至几十倍,所以它的繁殖效率大大高于一般的常规繁殖方法。但它因为需耗用大量的培养基并且是在人工条件下,所以微繁殖的成本比起常规扦插方法来要高一些。目前主要用于繁殖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和园艺作物,以及一些难以繁殖或繁殖速度极低的植物,比如兰花。在茶叶生产上,虽然目前常用的扦插繁殖方法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为母本园和苗辅,但扦插繁殖的成本仍然较低,因此微繁殖技术替代生产上的常规繁殖方法在经济上可能仍然不很合算。但扦插繁殖方法的繁殖率较低,因此如果需要繁殖的材料其母本很少,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繁殖到一定的

13、规模,常规方法的缺眯就暴露出来了。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的原始材料可能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比如,刚用某种育种方法得到了一个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株,如果是单株选育,可能得到的材料只有一株茶树;如果是基因工程,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株试管苗,这时急需的是迅速扩大群体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品种。又如,一个新的品种刚育成,这时需要快速繁殖至一定的规模,以便于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这些情况下,微繁殖技术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为便于分析,假设在极端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只是一个插穗。在这种情况下,用常规方法进行繁殖需要12年使其长成一株小茶树,再茶3左右的时培育成为母本茶树。这时从这株茶树大约可

14、以得到6070个扦穗用于扦插。经过又一年扦穗萌发成小苗,移栽后又需34年长成茶树以便进一步扦插。然后从这些茶树上,大约可以得到40005000个插穗用于又一轮的扦插。为得到40005000株苗,可能需要810年的时间。但如果采用微繁殖技术,12个月的时间就能形成一株无菌苗,再用12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瓶丛生苗。经过不断的继代培养,只需2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得到40005000株植株。因此使用微繁殖技术可以加速育种研究中珍稀材料的增殖过程,使改良品种可以提早67年投入生产,加速优良无性系的推广进程。任何一项技术的成本都取决于它能否实用。在通过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茶树枝条几乎没有限制,而一株插穗繁殖的小

15、苗的价格可能只有0.1元左右,因此采用微繁殖方法来繁殖茶要也许并不经济。但在类似上述的特殊情况下,由于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太少而使繁殖一定规模种群的时间过长,采用微繁殖技术就可以节省下宝贵的数年时间。那么微繁殖所带来的成本升高可能只需12年的生产利润就可补偿。微繁殖是茶树生物技术中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起步最早,取得的成就也最大的一个方面。根椐我们已有的知识,对一优异的茶树无性系利用微繁殖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已经成为可能。虽然在茶叶生产中,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微繁殖技技术尚未成为茶树繁殖的主要方法。但这一技术具有的高增殖率和无性系快速克性隆能力仍使它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意义。2.2.5 彻底改变茶树的繁殖与播种方式扦插繁殖是茶树栽培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使得茶树的良种化成为现实,整齐一致的无性系茶园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的产量与品质。但扦插繁殖方法仍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它不仅需要大片土地作为母本园和苗圃,而且在苗木的贮存与运输方面困难较多,尤其在苗木繁育地和种植地相距较远时,增加了茶苗工厂化生产和运输的困难,加大了茶苗的生产成本。人工种子技术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它是建立在体细胞胚胎技术和微繁殖技术基础上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