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32273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 合唱文化起源于欧洲11世纪,最早在教堂里唱诗班咏唱的圣歌,表达上帝的声音和对上帝的赞颂。13世纪有了民俗合唱,当时称为“牧歌”(宗教音乐以外的音乐)。16、17世纪 纯音乐的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合唱文化向大型化发展,出现了“康塔塔”(kangtata)式的大型作品,如弥赛亚、安魂曲;18世纪后叶歌剧的兴起和发展,合唱音乐开 ,始处于次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合唱文化又有了复兴,逐渐与歌剧合唱有了风格上的区别,形成了独立的合唱音乐文化特性和独立的表演形式。 室内乐合唱与大合唱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种特点:(一)合唱团在形式上的区别。大合唱是由人数众多(60人以上至100人)来完

2、成音乐的表演,展示声音宏大、辉煌的气势。室内乐式合唱是小型的合唱队伍(人数在36人以下),展示音乐的清晰、细腻、纯音乐的特点;(二)合唱声音色彩的区别。大合唱追求的是声音的辉煌、宏大、具有震撼力的美感,用声讲究共鸣,形成声音强弱均为“大块”(指共鸣点)状态。室内乐合唱讲究声音的共鸣点小、清晰度极高的美感、声部均衡的和谐美,和声变换形成的和声色彩美;(三)合唱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大合唱一般作为礼仪性活动表演,从宗教仪式延续至今均是为纪念活动用大型合唱来加强活动纪念性的气氛,我国合唱的活动多为此类。室内乐合唱是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表演形式,是一种音乐会式的表演艺术,可作为人声的室内乐音乐形式交流和作为

3、文化进行学术探讨;(四)演唱作品上的区别。大合唱一般表现大型合唱作品如安魂曲弥赛亚欢乐颂黄河大合唱祖国颂娄山关长征组歌等戏剧性较强的作品。室内乐合唱一般是选择音乐性较强的,作品内涵较为生活化的情歌、风俗歌等小型作品,如等你到天明阳关三叠牧歌夜曲船歌茉莉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五)合唱声音特点上的区别。大合唱由于要求声音的气势,势必要有大的声音共鸣才能表现出戏剧性的效果,声音中带有较重的戏剧颤音(vaiborato)(搞声乐的以有歌唱颤音视为会唱),由于人员的音乐和声音素质不齐,颤音的快慢不统一,造成一个声部旋律中瞬间的不到半音音程的碰撞,产生极不谐和音,造成声部不清晰。所以,大型合唱不宜写更多声

4、部,在歌剧合唱作品谱例上可以看到许多部分是一到两个声部,重点部分才出现三到四声部。室内乐合唱用声上十分讲究,由于人数少,不允许有任何颤音出现,全部是直声(相对)演唱,每个声部以清晰、透彻、声音透明、纯净、和声转换清楚、声部平衡为目的,这样的合唱可以演唱五到八个声部而声音不混。室内乐合唱作品在声部的写作上没有在四声部以下的,因为这种音乐会式合唱表现的就是和声色彩的变化美;(六)组织和训练方式上的区别。大型合唱团在国外均为业余合唱团,由于人数多,不会有国家和歌剧院资助,一般在有活动时临时组织招聘(分为合唱演员和群众演员)组织起来完成大型演出工作。这样的演员不同与我国的群众歌咏人员,他们每人都是音乐

5、能手,有多部歌剧合唱和几百首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有拿来就可以演唱的程度。而我们的群众歌咏活动是靠指挥教唱歌曲,所以才有了中国音乐周报刊登合唱指挥专家吴灵芬教授的呼吁“指挥教歌和时了”的文章。的的确确,我国的大合唱基础是太低了。但我们还是应当看到的进步,近年来全国各地组织的大型合唱活动很有起色,这无形中会给参与者一种音乐文化的熏陶。我们称这类的合唱团为业余合唱团体。室内乐合唱形式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不是只完成几首曲子的任务量,而是要有一台或几台音乐会的曲目的排练工作量和经常演出活动的能力,一台音乐会曲目的完成至少要半年的工作量(每周两次,业余时间排练近100个小时),长期而有规律的合练才能形成合

6、唱的感觉。有专家称这样的合唱团为“职业合唱团”(人员各自有自己的职业又能坚持长久的合唱合作)。合唱绝不是大群人合在一起的“合着唱”,它不但是人和、声音合在一起,而重要的是人们的心思、意念、感觉和情感熔到一起,形成真正的和谐,共同创造合唱声音的共振风(指声音和谐后产生的共振效果,造成音乐厅空间的共振。这种效果不是以音量大和人数多所能达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物理声响学原理)。所以,30人的室内乐合唱音乐会让观众感到了足够的音响效果就是其理。 我们称大合唱或叫做歌剧式的合唱为19世纪的东西,为“近代合唱”文化;室内乐合唱称之为“古典式合唱”。我们不好说谁比谁水平高,而是应视其为风格不同,作用不同。笔

7、者认为:古典式的合唱特点较为灵活一些,因为大合唱特点在短时间内难于达到古典合唱风格的要求(指在用声上的讲究不同,但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是能调整的)。而古典式合唱风格的声音唱现代合唱作品会更具特色,可以把多声部合唱表现的更加清晰、透彻。 德国一室内合唱艺术团演唱中国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用拼音演唱中文),其清晰度让中国专家们非常吃惊,非常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认识到古典式合唱完全可以表现现代作品,而且对其合唱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释解。可以想象出四声部和声均衡运行清晰、透彻、其声音平稳的振动该是多么美妙的和谐。笔者并不是崇洋媚外,作为研究外来文化的合唱艺术,就要看到人家的长处,找到我们的差距,掌

8、握国外的先进方法,使自己节省时间有所突破。 合唱和声乐的演唱一样要求歌唱的基本功,就咬字吐字而言,歌唱中咬每个字时的状态都是打开的,吐出的字才是圆的,有空洞感的振动,字里带声音共鸣的歌唱,而且要求共鸣点极小而精确,声音音色才会清晰、好听。声音好是形式上的美感,是听众的第一印象,因为好听他们才愿意听下去,因为好听,他们才会为之鼓掌,因为爱听了,他们才为之激动、欢呼,最后和着音乐节奏投入地击掌。合唱音乐的内容美与外在美是不可分开的,我们常说你无论演唱什么作品,就看是否给观众讲的故事讲明白了没有,观众听明白了就会满意地回报掌声的。所以,我们应当去研究合唱文化、方法、技巧、风格和特点。尽量缩短与国际合

9、唱风格的差距,使我们中华合唱文化与国际接轨。 我国合唱文化与世界合唱文化的差距可谓是20年。建国初期一批音乐工作者被派到苏联学习进修。当时苏联也是刚刚从二战中解脱出来进行战后的全面复兴,其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神韵也在刚刚恢复,由于当时的红色专制大部分的音乐家流亡国外。所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的是红色的革命音乐文化。50年代苏联访问我国的第一个艺术团体就是苏军的“红旗歌舞团”(相当我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为我们演唱了具有战斗性的革命歌曲,从此,我国的音乐家们既以其为奋斗标准开展了我国的合唱事业。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合唱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整体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是质的变化,仍然没有把合唱作为一种

10、独立形式的音乐文化来发展,仍然把她作为礼仪性的政治工具来操作。说我国的合唱文化落后西、北欧20年主要是我们起步晚,又走了群众歌咏式合唱路子,难免距离拉大。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前苏联)的音乐文化已向西方靠拢,经过是十几年的发展,东欧各国合唱文化和声乐技能已经达到了西方先进水平。此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时期没人注意合唱文化的发展。到了上世纪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认识到合唱文化的作用。一些音乐家们为振兴我国合唱文化事业,在北京和广州搞了万人黄河大合唱活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了合唱团和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合唱比赛活动,这大大推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但这些仍然停留在表象上而没有质的飞跃,

11、全国的比赛仍然是大作品、宏大声音、有气势者占优。所以说我国的合唱文化仍处于群众歌咏的起步阶段。什么时候我们的合唱倾向音乐化、生活了,那时我们的合唱文化既是世界的了。 90年代国派赴俄罗斯研修的中年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吴灵芬、中央歌剧院指挥家郑小瑛指定接班人在俄罗斯莫斯科国家歌剧院研修三年期间,完成了大量歌剧音乐作品的指挥工作。但当她接触到俄罗斯的合唱文化后,发现与在国内所了解的前苏联的合唱音乐完全是两码事,那种合唱音响效果和和声的色彩感觉与西方完全一样,实在太迷人了,这些是一个人声音乐指挥家所梦寐追求的东西。她毅然放弃了歌剧指挥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合唱文化事业的发展之中,而且她将用后半生

12、的精力改变我国合唱文化的观念。英国人史密斯尼克(剑桥大学音乐系的合唱指挥硕士)来中国作合唱辅导工作8年多时间,把北京的“巴洛克合唱团”搞的非常成功。他们的音乐会让所有的合唱指挥专家们感受到了古 典合唱的魅力。尼克先生在1999年7月16日中国音乐周报撰写的中国合唱之“危机”一文,他认为中国真正在研究合唱文化的人实在太少了,而懂合唱的指挥专家就更少了,应当象研究交响乐那样来发展合唱文化事业。尼克先生目前与吴灵芬教授合作正在为改造中国合唱落后的局面努力着。 大合唱与室内乐合唱本是同根。历史的发展是由室内乐合唱发展到大型合唱,而后由回到室内乐合唱。它们在风格和作用上不同,这是社会的需要。室内乐与大型

13、音乐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合唱的形式也要是相辅相成,人们需要格调高雅、音乐性强、声音清晰的室内乐合唱音乐,或是纪念性活动的大型合唱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大合唱音乐,这是生活的的需要。但合唱音乐文化要发展,要提高,作为深圳迈向国家大都市行列,有与国际合 唱风格接轨的合唱文化团体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真正繁荣我国及地区合唱文化舞台,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修养才是每个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天职 _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从“牧歌”到“室内合唱”的音响 访原中央乐团合唱团国家一级演员黄培方 葛运溥 室内合唱是什么?这是原中央乐团合唱团男高音歌唱家黄培方多年探求的问题。 上一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

14、的合唱“品种”,这就是室内合唱。牛津音乐词典解释为:“一切并非为教堂、剧场或公共音乐会堂演奏这用所写的音乐。”黄培方说,室内音乐,一般指演人数不多的奏者在一小场合由演奏音乐,与在教堂和剧院演奏形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音乐是很亲密和自然的。当今,很多室内音乐在音乐厅演奏。对于“室内合唱”来说,可以理解为不同于教堂音乐,更加不同于歌剧音乐的细致高雅、精巧的合唱艺术。其精髓在于和谐与统一。 欧洲的历史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适应人们情绪上的要求和体现,便产生了世俗的“牧歌”合唱风格。20世纪60年代以来,“牧歌”合唱,已经成为国际上众多合唱团训练与演出的首选曲目。 正像评论界指出的,室内合唱和演唱,是一

15、种新的、激动人心的音响。它显示了合唱艺术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和谐”。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说过:“音乐的使命除了反映宇宙的外在和谐,告诉人们如何与这种和谐融为一体,还有什么呢?” 黄培方认为,要达到和谐,合唱的演绎要做好四个方面。 第一,著名合唱指挥家马革顺教授指出,现代合唱的音响要求越和谐越好。因此,混声合唱中,女低、男高、男低三个声部的音色,应该向女高音的音色靠拢,而不是发挥各自特色。他形像地比喻:混声合唱的四声部应该是弦乐的一个家族,音色要完全粘在一起,女高音是第一小提琴,女低音是第二小提琴,音色要完全粘在一起,而不是大提琴与倍大提琴的音色。男低声部的发声也要坚持高位置

16、,而不是压着舌根唱出没有共鸣、缺乏音准的声音,不是站在软的席梦思床上唱,而是站在木板上面唱,才能使声部和谐。 第二,要符合各不同时期的演唱风格。用“改造了的”美声唱法,坚持横隔膜支撑的气息,喉咙全部打开,声音全部头腔共鸣。以这三项基本原则建立统一的合唱发声机能,做到直声高位置。这种唱法不同于意大利的豪华歌剧演唱,合唱中所有的声音,不论是轻声或者强声,都必须坚持有呼吸支持的高位置,全部从头腔(面罩)中发出。口腔内的声音越少越好。因为高位置、直声,才能产生良好的泛音,从而取得和谐的声音效果。直声、高位置声音的获得,以轻声训练为基础。 第三,合唱演员的视唱练耳能力特别重要,合唱团音不准不能叫合唱团。对于“单声道”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