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32039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专题——外国诗歌.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级高一学 科语文版 本北京版内容标题外国诗歌专题复习编稿老师吴茜蓉【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外国诗歌专题复习二. 专题复习目标1、了解外国的哲理诗、爱情诗、政治诗。2、鉴赏叶芝、里尔克、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3、海子与荷尔德林三. 知识要点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诗歌内容,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等等。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它以叙事为主,且以抒情的方式叙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

2、、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1、中外哲理诗的对比哲理诗 歌德 少年,我爱你的美貌; 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注: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3、。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断雁:失群的孤雁。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但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

4、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突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

5、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2、爱情诗爱情诗 莎士比亚不爱自己,怎么能爱别人?/婚姻是青春的结束,人生的开始。/爱是温柔的吗?它太粗暴、太专横、太野蛮了;/它像荆棘一样刺人。/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吻是恋爱生活上的一首诗。/爱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如果说“喜欢”不需要理由的话,那么“憎恨”也就不需要什么依据。/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觉麻木;/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悲哀是爱情的证据。/但是,深深的悲哀是判断力不足的证据。传说是泰戈尔的爱情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

6、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 却还得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 却还得装作毫不在意/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 /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

7、互瞭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手握着手,眼恋着眼,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心的纪录 3、读叶芝的诗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英 叶芝 18651939 树林里一片秋天的美景,林中的小径很干燥,十月的黄昏笼罩的流水把寂静的天空映照;盈盈的流水间隔着石头,五十九只天鹅浮游。 自从我最初为它们计数,这是第十九个秋天,我发现,计数还不曾结束,猛一下飞上了天边,大声地拍打着翅膀盘旋,勾划出大而碎的圆圈。我见过这群光辉的天鹅,如今却叫我真痛心,全变了,自从第一次在池

8、边,也是个黄昏的时分,我听见头上翅膀拍打声,我那时脚步还轻盈。还没有厌倦,一对对情侣,在冷水中友好行进,或者向天空奋力的飞升,它们的心灵还算年轻,也不管它们上哪儿浮行,总有着激情和雄心。它们在静寂的水上浮游,何等的神秘和美丽!有一天醒来,它们已飞去,在哪个芦苇丛筑居?哪一个池边,哪一个湖滨, 取悦于人们的眼睛? 1916年 鉴赏:对于叶芝的柯尔庄园的野天鹅,我首先惊异于其语言的清澈,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语言的清澈其实来自于心灵的清澈,来自一种人生之秋的清澈;五十九只光辉的野天鹅从此呈现在我心灵的视野中,成为诗的高贵、神秘和美丽的象征。诗人臧棣在几年前有个说法:诗除了高贵,什么也不承担。我赞赏这个说

9、法。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胜任”这种高贵? 叶芝于1897年初访格雷戈里夫人的私人庄园柯尔庄园,1916年重访该地并写下了这首名诗。多年之后,诗人已步入人生的中年,柯尔庄园也即将被强行收归国有,这使叶芝十分感伤,在他看来柯尔庄园是一种文明价值的象征,因此天鹅的光辉只能让他“疼心”,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悲痛。他在目睹一种高贵事物在他那个时代消逝。同时,天鹅的年轻、美丽又引起他自己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叹。这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把这群光辉的天鹅放在一个更大的人生和历史的视野里来写,从而赋予这一切以一种“挽歌”的性质。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谈到摄影是一种“挽歌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诗歌也是。这是它的

10、命运。诗人要做的,往往就是“逆流而上”,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把人生的美和价值“挽留”在一首诗中! 叶芝诗中的高贵、明澈和精英气质,包括他的痛苦,他那不可能的爱和绝对意义上的灵魂追求,都深深影响了我。“随音乐摇曳的身体啊,灼亮的眼神我们怎能区分舞蹈和舞蹈的人?”这是叶芝晚期一首名诗在学童中间的结尾。而叶芝自己的一生,在我看来就是诗与诗人、舞者与舞蹈融为一体的光辉见证。所以这样的诗人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写了几首好诗的问题,而是某种诗歌精神、诗性人格的光辉象征。 叶芝是英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这首诗有如轻歌细语,讲着天鹅的美丽和自由。诗人发现这群天鹅走了:“有一天醒来,

11、它们已飞去”。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飞去?请读者们去咏味吧!4、读里尔克的诗秋日 奥地利 里尔克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鉴赏:“夏日曾经很盛大”,这里的夏日指夏季,但也隐喻着一个人在生命盛年时期的灿烂和挥霍。似乎青春就是用来挥霍和浪费的,不然它就不是青春,是不是?而接下来的“阴影落在日晷”、“秋风刮过田野”,即刻带来了一种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关头

12、,诗人发出了恳求:在秋风刮来之前,“让最后的果实饱满”,“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转化和奉献。这“最后的果实”不仅是自然界的果实,也正是“心灵的果实”或“诗歌的果实”。它意味着生命的实现和精神劳作的“完满”。 这也正好应和了那时我内心中最深沉的渴望。我时时感到,我们活着,但另一个自己远远还没有诞生。第三节中的“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为里尔克的名句,它耐人寻思,并有一种警策之力:谁在秋日来临之际没有准备好“房屋”,就不必建筑,因为一切都来不及了;谁在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因为秋日来临时人所感到的孤独是致命性的,是一种永恒的孤独。这些诗句,

13、都像冰河上砍下的利斧一样击中了我,并在此后时时在我的生命中响起。 但里尔克的孤独自有深意。在他那里,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完成,它使生命更成熟、更深刻了。孤独,这就是人生的收获。里尔克在另一首诗中还这样写到“我是孤独的但我孤独得还不够,为了来到你的面前”。这个“你”是谁?一个灵魂的对话者?诗神?上帝?这真需要我们以一生来辨认!所以要从事艺术,首先就要过“孤独”这一关。里尔克式的孤独,正体现了一种对艺术家命运的承担。从事艺术即意味着生命的投入。你不投入你的生命,你投入什么?这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我至今仍难忘第一次读冯至译的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第一封信时所记住的那些话,它在我内心所引起的颤栗已超出了一

14、切言语:“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你以我必须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职责是艺术家。那么你就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 这样的教诲之于我,真是比创伤还要深刻!它使我从此看清了一种未来。可以说,正是从里尔克、叶芝这样的诗人那里,我才更深入地领会到何谓“诗歌精神”,或者说,他们给我昭示了一种最严肃、深刻意义上的人生。这样一些诗人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几首好诗或一些新奇的句子,而是对我的一生都无比重要的东西。 但是在今天,这一切似乎都成为遥远的往事。世俗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日复一日地削弱着人们对诗歌、对精神事物的感受力。里尔克和叶

15、芝正在离我们远去,或者说似乎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了。人们甚至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佻的口吻来谈论他们了。这真是:“苦难没有认识,爱也没有学成”(里尔克)。我想,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也正在于此。 5、读扎加耶夫斯基的诗现在我们来看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扎加耶夫斯基被认为是继米沃什、席姆博尔斯卡之后波兰最杰出的诗人,他本来是“新浪潮”诗派的代表人物,1981年离开“营房般阴沉”的波兰,迁居法国。一接触到他的诗,我就知道这是一位“精神同类”。比如在一首诗中他这样写到“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第四种没有名字”,有了这“音乐的三种成分”已相当不错了,这说明肖邦的血液又秘密地流到他身上,而这个没有名字的第四种更耐人寻味,也更重要,而它是什么?它也许就在下面这首诗中: 灵魂 波兰 扎加耶夫斯基我们知道,我们不被允许使用你的名字。 我们知道你不可言说, 贫血,虚弱,像一个孩子 疑心着神秘的伤害。 我们知道,现在你不被允许活在 音乐或是日落时的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