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316071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失败中发现问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失败中发现问题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反思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中学 古强历史新课程实施已一年有余,我曾担任了初中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教学。在这一年里的教学体验给我们带来了欢喜,但更多的是困惑。尤其是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可以说有些问题是不曾想到的,也难以解决的,这往往让我感到不知所措。只好默默地反思,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到底该怎么上?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作为一名年轻的历史教师,阅历浅,经验少,惟恐自己的才疏学浅耽误了众多的孩子(别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

2、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青年人往后的一切发展成就,直接影响他的,都以过去各种原始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新年的礼物,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但我坚信实践出真知,只要自己去探求和摸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之路。现结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重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实践性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设计可以多种多样,不管能不能用上都可以设想。在教学计划中没有的,又有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但教学设计必须要注重实践性,不要只为了教学设计的完美而忽

3、略了在课堂中的实用性,结果只能是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效果不佳。我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秦的统一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个通过模仿现代的虚拟新闻发布会由师生互动的活动来讲清楚秦始皇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这样一来课前准备就是为了表演而大量地记台词,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这个时侯老师又不能提前给学生讲,而在40分钟的课堂中老师又要讲又要来组织,时间完全不够,而课堂上的表演仿佛是在“做秀”。一节课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可以说已大打折扣,我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学生对这一表学演是感兴趣的,但大都认为在课堂上搞是不好的,空洞的,要用更多的时间在课外搞这样好些,我想也是,要不然他们是

4、为看表演而不是为学习了。所以,教学设计要注重在课堂中的实践性,要不然认认真真准备了内容却达不到意想的效果,那就得不偿失了。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有机地结合现行的历史新教材将原来的很多历史内容都删除了,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隐形地提高,而最为特别的是在新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的主题活动(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因此我在课堂上也常常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可是在开展的活动中我忽略了一些问题,往往是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有时甚至不清除这一活动对学生究竟有没有作用,所以一些活动是散漫的、肤浅的活动,是一种形式上的活

5、动,没有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效果。在这里以我的一堂活动课为例来说明:这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所学知识写成演讲稿进行比赛即说明台湾、新疆、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时我安排的是两课时,一课时,网络查询或搜索:台湾、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台湾、新疆、西藏的问题;台湾、新疆、西藏与中国等相关文章。将学生分为三组台湾、新疆、西藏各为一组,选出组长,结合本组内容,将网上的资料与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开始写演讲稿。(随即给学生讲明如何结合自已小组的内容来写演讲稿)第二节课前一天,各小组将每小组选出的三篇演讲稿交至我处进行审阅,并作修改。一课时学生进行演讲比

6、赛,以自觉自愿的形式,由选出的三组代表共九个人上台演讲。每组选一人当评委+老师,最后老师对各个人的优、缺点进行说明,并鼓励同学们以后积极参与。将优秀的内容,推荐到校报发表,同时在全班进行表扬。然而在这里我却忽略了这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估计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估计,没有做到“因才施教”,因而活动的效果也就谈不上了:首先是在收集资料的课堂上就乱了,开始还好,一些学生能去找一找,但找了也没有即时的收集起来,由于是让他们自己去上网收搜索,学生往往趁老师去看其他同学的时侯在打游戏或是在网上看其它的东西了,还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聊天,一节课除了老师给他们

7、找的能收集以外,没有其它更新的资料了失败;其次,由于他们所收集的也就只是那天老师给他们的资料,因此交上来的演讲稿也大都是千篇一律,我的审阅是无从下手,幸好还分成了三组不同的内容,要不然可能全一样了失败;最后,演讲又是白白地浪费时间,他们各组的代表要么是没选,要么是上台了就照着念,要么就是而每组的评委又是主观的乱打分,总之是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失败。但仔细想来问题出在哪里呢?应该说这次活动课我利用教材的空间来说是完全做到了“因材施教”,可就是没有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做到“因才施教”,因而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差之千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

8、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结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因此,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空间的同时,必须“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有机地结合。要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51页。)这实质上就是新课程教学中所提倡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我在有些课教学中,要么就是自已讲得太多,

9、要么就是让学生讲得太多。老师讲得多使整个课堂没有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了,学生学起来是死气沉沉地,让学生讲得太多,又是千篇一律地或是课堂的纪律又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自已有时在教学后记中也写到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尺度,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实用性在新课程式施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可以充分利用视、听、说及手、脑多种感官,“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通过各种资料,每个学生能真实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学生在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触惑能力提高。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它

10、集音乐、录像、投影、图表、文字等多种教学媒体于一身。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能刺激人的多重感觉器官,使人赏心悦目,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要重实用性。比如说课件的制作,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里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这样做,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教学手段始终为教学目的服务。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我制作了一个专门欣赏的课件:“看看”宋代的官服分朝服,祭服和公服三种,看官服要注意一点:让学生知道官服实际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冠、带、衣裳、靴的结合体。女服,要求学生观赏女服的瘦长的服身,封闭的领口和大衣袖等特征

11、,完全没有唐代的开放、宽大和胡化的痕迹了。当时为了美观就把现代的一些服饰的图片和一些明星在扮演一些角色时的服饰图片放了上去,后来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发生的偏差,就开始议论起现代的服饰而把主题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尴尬局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直接把那些多余的图片删了,学生在欣赏过程就完成了预定计划,而且还通过这一现象去了解宋代社会。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在教学中适当的放映一些历史影片能给学生一些知识的补充,在放映影片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的兴趣已被学生观看影片的激情压下去了,所以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老师最好少讲,让他们选择性地看完以后再讲,这样效果会好得多,要不然学生还会烦你,看也没看

12、好,听也没听好。 摆脱受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放手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我曾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来进行教学,唯巩这样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这也是当前学科的评价方式没有顺应新课程的发展导致的。因而有时在教学中大都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对你这个老师的课也就更不感兴趣了,这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充分证明。新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摆脱传统教育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习和实践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关键是要有恒心,要不断地总结。就像居里夫人所说:“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一样,只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有恒心,有自信力,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应自己适应学生的新课程教学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