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310207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试题考生答题总结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考生能完满解答,他们对于一些综合题目,还能给出简捷的、富有个性的解法,从而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存在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答题情况分析选择题(112)和填空题(1318)均为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79年级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各小题起点低、难度小、运算简单,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毕业生都应该达到的数学学业毕业水平。 (1)选择题答题情况选择题(112题),均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从学生做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本题平均

2、分22.2分可说明这一点),其中做答较好的是第1、4、10、11题,得分率较高,第7、9、12题做错的比较多。第1题,考查绝对值的概念。相反数和绝对值作为数学的重要概念,几乎每年都要考查,知识点单一,难度不大,但本题仍有26212人得零分,占21%,得分率约为0.79说明很多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末真正掌握或者可能放弃了数学学习。第2题,考查整式的加减运算。本题是代数式运算的基本题“计算”,很简单,得分率约为0.70,太低。说明一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基本的技能掌握得很不好。第3题,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坐标。本题是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是最基本的数学问题,得分率太低,仅约为0.67。说明一部分学生的

3、学习态度是存在问题的。第4题,考查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得分率约为0.80,说明一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第5题,考查两圆的位置关系。本题命题直接,知识点单一,得分率约为0.50。说明部分学生还不理解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第6题,考查分式与不等式。本题要求学生判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得到结果。本题得分率约为0.56,说明学生对分式的理解不够。第7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根据所给的数据找到与ABC全等的三角形,由于图形较多,学生要经过一定的计算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得分率很低,约为0.46。说明大部分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基本能力不高,分

4、析与观察能力有待提高。第8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题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学生只需通过“移项与系数化1”两个步骤就可以求出方程的根,本题的得分率约为0.67,学生丢分原因:计算能力存在问题;不能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题。第9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学生根据方格线中图形的特点求出的值,直接简单,凡理正切函数意义的学生都能很快找到答案,有78956人没有答对,得分率约为0.36。说明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第10题,考查梯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道题的考查了两个知识点,都是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此题得分率约为0.71,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

5、法理解不透彻;读图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第11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初中数学重点知识,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此题得分率约为0.74,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理解不透彻;读图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第12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本题给出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值,学生必需充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才能解答此题,计算简单,但与其它函数的题目一样,得分率较低,约为0.45。可见函数知识对学生来是比较抽象的。(2)填空题的答题情况填空题(13-18题)有六题,均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从学生做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

6、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本题平均分约10.3分可说明这一点),其中做答较好的是13、15、16、17题,得分率较高,14、18题做错的比较多。第13题,考查整式运算里的同底数幂的乘法,是代数式运算的基础知识,很简单,只是得分率约为0.67,太低,存在的问题是:出现把写成、的形式,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不甚理解、书写不规范的现象。第14题,考查列代数式,本题数量关系的表述简单明了,分率较低,约为0.53,这道题存在的问题是:一部分学生混淆除数与被除数,不掌握“日产量=”的关系,把答案错写成。第15题,考查科学记数法,是一道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知识点单一,分率较低,约为

7、0.63,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学生对科学记数法中的理解错误,出现如0.462与的错误写法;还有一些学生对指数的确定把握不准,错误地写成或。第16题,考查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本题事件模型容易理解,计算简单,不过得分率也不高,约为0.75。凡答题的学生少有失误,说明学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一定的理解。第17题,综合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得分率也不高,约为0.58。学生丢分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考虑不周。第18题,综合考查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与轴对称等主干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

8、得分率仅为0.26。存在的问题是: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不懂运用;计算不完整,如2;不会化简根式,如2、不懂得化成4;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得到不统一的答案,如6.8或6.92或7等。透过这道题的解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2解答题考生答题情况分析第19题,第(1)小题是简单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包含有理数的加减、乘法与乘方等基本运算,学生的解答的方法有多种;第(2)小题是简单的分式方程,学生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方程,这两个小题都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题,只是学生的失误率甚大,平均分只有4.10分,得分率约为0.51。(1)题的运算符号、运算

9、顺序与(2)题的去分母、检验都存在重严的失误。第20题,考查学生的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本题展示条形和扇形这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以及补全统计图,了解学生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大部分考生都能弄清题意,正确解读信息,有20.8%的学生因解答过程规范而获满分。只是,还有部分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条形统计图高度画不对;用百分数表示时漏写百分号;学生第(3)小题(求“文史类”考生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的计算失误等等。此题平均分为4.01分,得分率约为0.50。主要存在的问题:(1)计算失误;(2)不认真审题、混淆数据;(3)作图不认真,不借助尺子;(4)分类思想

10、、数形结合能力掌握不好。第21题,常见的图形变化有三种: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三种变换刻画了“两个全等图形”特定的位置关系,贯穿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通过设置基于基本变换的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图形本质的理解,又能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和探究能力,因此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问题。海南省2010年中考第21题注重平面直角坐标系相产基础知识及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形式和解答新颖,开放性强,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作图、图形变换等,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答题方法多样。考生一般都能正确画出对称中心,并从中感受图形变换与点的坐标

11、的变化规律,准确做出满足平移条件的A3B3C3和判断A2B2C2和A1B1C1的三者之间位置关系,但部分考生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没有掌握图形变换与点标的变化规律;作图不用作图工具(徒手画图);作图不规范、不准确,对图形的变换判断不准。这暴露出学生在平时画图训练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考试时不必要的失分。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第(1)小题得分较高,第(2)(3)小题丢分分较多,学生不认真审题,当成是A3B3C3和A2B2C2与A1B1C1的三者之间位置关系,而第(2)(3)小题的丢分是连带出现的,本题平均分为4.24分,得分率为0.53。第22题,考查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

12、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本题平均分为3.6分,得分率为0.45,满分率为40.7%,零分率为47.5%,满分的学生与0分的学生几乎一样多,呈现两头大的局面,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在答题中的突出问题:1、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题意清楚,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障碍,不能很好地审清题意,不能弄清等量关系,从而造成列方程组或方程困难;2、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不规范,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设未知数,也有一部分学生最后“答”的步骤都忘记了;3、学生对解方程组或方程的方法掌握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但是不会求解,造成失分;4、有相当一

13、部分学生还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第23题,是一道几何综合题,通过两个正方形的旋转变换,综合考查正方形、三角形全等、锐角三角函数、旋转变换、直线的位置关系、常规辅助线的做法等有关几何基本规律、基本图形的知识,融合了“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重要数学思想,所采用的数学方法有:分析法(包括逆证法)、综合法、归纳法、穷举法(要求分类讨论)。本题作为几何压轴题,题目层次分明,分为三个小题,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这对于平面几何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其中第1小题要求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属于课标的基本要求,由于两个三角形两组对应边相等容易从两正方形

14、性质中获得,主要是夹角相等的证明,所以证明方法比较单一简单,不容易错;第(2)小题要求考生猜想两线段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只要学生善于运用第1小题的结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完成第(2)小题是比较容易的;第(3)小题要求考生判断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关系,并给予证明,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等,所以能正确完成第(3)小题的考生极少,但不乏有精彩解答,区分度明显。本题得分率为0.25,平均分为2.79分。考生答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几何推理中基本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没有掌握,零分人数较多,占43.2%;(2)证明的书写格式不规范

15、,条理不清;(3)几何符号使用不规范;(4)综合能力不强,满分人数极少,只有96人,占0.08%。第24题,是一道融代数、几何为一体的探究性压轴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载体,综合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次根式、对称、三角形与四边形等初中数学主干知识,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观察与计算能力,融汇了“转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所设置的三个问题,难度呈“易、中、难”三个层次分布,有很好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第一小题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学生一般都能求出;第二小题赋予动态的背景,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的

16、要求,第个问是求最值问题,许多学生都知道求出线段PN长度的解析式,再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出线段PN长度的最大值;第题条件隐蔽,难以找到突破口,对考生各项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开放性较强,解题的方法很多,不乏精彩的解法(点P在第一象限时,思路一:、思路二:、思路三:、思路四:、思路五:。点P在第三象限时,思路一:、思路二: 、思路三:用四边形BP1CP2的面积减去BP1C的面积。),这道题全省只有146人获得满分,零分的有73844 人,平均分只有1.74分,得分率仅为0.13。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1、思路不够清晰,找不到突破口;2、思维不够严密,存在漏解现象;3、计算不够娴熟,计算失误严重;4、书写潦草凌乱,答题过程不规范 。从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得分率偏低,得分分布不呈正态分布,这是不正常的。试题的高分率与低分率相差不多,得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