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309455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究 文/程杨木 收 藏/高 小 平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还是要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篇幅的文章没有或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可读性、实用性。面对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存在的这种现实,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调整充实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效率。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开篇语致老师们中已有明示:“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要改变”“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 开发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比如,我们在上十则时,没有必要总是一般化

2、地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而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孔子在世界各地的雕塑,让学生看雕塑图片谈感受,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人、世界的影响之广之深,然后再介绍孔子是“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等,并引用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次巴黎集会上宣言中说的一句话“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样介绍孔子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能使学生深刻难忘,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效果明显。 二、重视课堂教学容量的把握 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常常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指望一网打下

3、去就能捞光所有的“鱼”。但我们还是要知道文本解读选择的原则应充分考虑学生阅读体验的承受力、消化力,不能把十几岁的孩子当成神童。有的教师一堂课设计许多的教学环节,提出许多的问题,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发问了。这时学生的回答如果能出彩,也往往是个别的,或者是偶然的,还有可能是课前就布置的,要么就是自觉的学生碰巧准备到了。作为整体中的大部分学生又能感受到多少呢?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时候,有的教师更是充分利用了其容量大的优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教学目标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一堂课时

4、间有限,要大胆舍弃,化繁就简,削枝强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是教好课的本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语文课堂上如果失去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了对于词语的敲打,便不可能激发出学生最为耀眼的智慧之光。 有位教师上绿色蝈蝈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蝈蝈的叫声写成蝈蝈的歌声?应该说问题虽小,却提得很好。不仅切合七年级的学生思考,也把握了文章的学习重点(或写作意图),且配以多媒体中播出的蝈蝈的“窃窃私语”,看得出学生很喜欢听,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在让学生回答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之后就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了。我认为这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5、体会到“歌声”带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这应该是很容易引发出来的感受,教师也已为这一感受创设了情境,但不知为什么教师这时硬是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时间和机会。之后在提到蝈蝈“吃的是同类的尸体”时,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是“同类的尸体”而不是“同类”。关注点多好,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教师又没有再深入一步启发学生感悟蝈蝈的“善良”,又急于过渡到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程序了。使教学的有效性打了折,十分遗憾。 四、重视教师的精致讲析 在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时,不能缺失教师的精致讲析。 举一个说明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也是说明文考试中常见的题目:“据预测,今后1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

6、20%左右的速度增长。请问:句中左右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学生都会回答“不能”,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回答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作必要的讲析了。我是这样阐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增长速度是动态的,统计的数据是很难精确的,这个数据是根据目前发展的趋势所作的理论上的推测,照应“据预测”,与今后15年的实际增长速度可能是有差异、有出入的,用“左右”符合现在预测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尽管在我讲析之前,班上少数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面对全班同学,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作这样一个讲析。当然,也可以让程度好的学生先回答后教师再补充讲析或强调。这样就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说

7、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是印象深刻地认识到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这种讲析不但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既浅显易懂,又领悟透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重视对课堂生成问题的科学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但不应该简单或盲目地鼓励,“你也很棒”、“声音很大”、“很有勇气”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尽量不说,而应该静下心来,走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思维障碍点,引导学生得出较为理想的答案。这才有利于提振学生今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增加答题的准确度。 有的课堂评价,乍一听很有激励性,但静下来一推敲,就会觉得很不科学,很不着边际。比如,去

8、年暑期全国中语会在屯溪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优质课大赛上,一位老师在上说不尽的桥(系写作指导课)时,就针对某个学生的发言作了这样的激励评价:“你很有创意,老师希望你将来造出水底大桥!”这个“水底大桥”就很令人费解。不过,退一步想,课堂教学中这样不切实际的信口开河也是难免的,教师也不是圣人,何况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但按我个人已有的水平理解,这样的激励评价是不靠谱的。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生成性答疑,我们一定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 六、重视提升课堂互动的品质 有的老师把“互动”单纯地理解为课堂的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之间简单的有问有答。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有的老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马上发动学

9、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实际上除了少数能力强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来得及思考,甚至根本就来不及阅读文本,就不得不瞎跟着“热闹”起来了。一堂课的大量时间都耗在了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表象热闹的讨论上了。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这样的讨论是流于形式的,这样的互动是浮于表面的。 比如,在理解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时,有的同学说这句话表现了陈胜对同伴的抱怨,是陈胜面对同伴的抱怨而无语后的哀叹,有的说是对“佣者”的蔑视。我认为学生这样的理解真的有点道理,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以及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种主

10、流观点的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和学生分析理解这句话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七、重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当下,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也不乏“对话”: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不断地回答,学生之间还不断地进行分组讨论。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很多时候,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滴油,看着很鲜亮,却不能融进心灵,融进生命。 与学生展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和任何教学方法、手段一样,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而且因人而异。2011年我在黄山二中听胡文君老师上何其芳的秋天时,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不紧不慢、淡定从容、娓娓道来的表达与诗中清静、清远、清甜、

11、清柔的氛围配合默契,浑然一体,似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微妙境界。比如,那欣欣然、笑盈盈的感觉与牧羊女心里微颤着的喜悦等多幅画面与多个意象和谐统一,就勾住了我们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心魄。这课教师的指导点拨少,主要通过听读、仿读、品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全诗原计原味的美妙意境,让诗中传达出的深情絮语真像声音漂出幽谷一样,萦绕在我们耳边,浸染在我们心里。 八、重视教学目标的落实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常见的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几乎都有神采飞扬、气氛热烈的标记,怎么教,方法与过程设计得

12、天衣无缝。从课的起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衔接,师生之间的默契,乃至心心相印,设计得精心、细致、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课终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升腾而起: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又好像没有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些课,教案上目标一定写得很明确,可惜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把它丢在了一边。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发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课就成了货郎担,什么货物都有,多目标成了无目标。教学过程中很多是蜻蜓点水,学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和掌握什么。 应该说教这些课的教师课改的热情高,进取心强,只是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缺乏深入的思考。要知道,实现课堂

13、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九、重视课前的充分准备 说一千,道一万,我认为教师的课前备课至关重要。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课前的充分准备主要就是要求我们课前的备课要扎实精心。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基础。只有课前精心准备了,才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突然而又自然地迸发出教与学的火花,才有神仙般的境界。基础不牢,课就飘飘忽忽。课前备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解读文本。解读文本必须潜下心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准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

14、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领悟编者的编辑意图。此时就不是人是人,书是书,而是人读懂了书,乃至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呼吸与共,互补互融。二是研究学生。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课要上得有效、高效,就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求等作一番了解、研究。 在日常的课前备课上,我坚持着这样一个做法,就是把课文“研讨与练习”、“基础训练”、“语文指导”中的很多题目进行整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反映,了解学生自觉研读文本的程度,并以此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预习、完成作业,力争达到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双赢效果。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一定很多,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究。 【注:该文刊发在2012年第12期的语文教学通讯(B刊)上,2014年4月4日挂到黄山市教育网“名师工作室”栏目中,是作者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梳理和提炼,也是作者应邀外出讲学部分内容的浓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