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307110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_课内文言文复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一、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1表明富春江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

2、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 。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 。文言积累卡片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一词多义:天下独绝(极),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静

3、:清澈;水动:急猛。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主旨: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五柳先生传v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

4、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会意:领会书中的意思辄:就,于是萧然:空荡,空寂晏如:高兴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形容心情急切样子(汲:取水于井)俦:朋友、伴侣觞:酒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杂然相许(赞同)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曾不吝情去留(离开)日始出时去人远 (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3.陶渊明

5、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传文+赞语)2.五柳先生得名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 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4.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志趣):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书中求乐(志趣):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志趣):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

6、情去留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嗜学(sh)逾约(y)硕师(shu)叱咄(ch du)俟(s)负箧曳屣(qi y x)皲裂(jn)媵人(yng)衾(qn)容臭(xi)烨然(y)缊袍(yn)廪稍(ln sho)裘葛之遗(qi wi) 冻馁(ni)谒(y)撰(zhun)贽(zh)叩(ku)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

7、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做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宗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茂州(现在四川省茂纹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死于夔州(现四州奉节)。宋濂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本文共三段: 一、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 二、讲述今天的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与自己的对照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

8、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三、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文章主旨u 文章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马生“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第一段字词解释即:就 嗜:喜欢,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 每:常常 于:向 笔:名词做状语逾:超过 因:于是 得:能够 既:已经执:拿,握 叩问和假借 色:脸色,表情或:有时 卒:终于 寓:居住 日:名词做状语再:两次 则:却 略无:毫无 以:因为盖:句首语气词,大概u 以上为第一层,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矛盾的

9、,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勤苦在这一层的表现是抄书之苦:手自笔录,大寒不怠,走还不逾期。其结果是“遍观群书”u 以上为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况,这层是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立侍”,“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难,又表现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u 古今异义u 余 古义:我。u 今义:剩下。如:余幼时即嗜学u 走 古义:跑。u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如:走送之u 假 古义:借。u 今义:不真实的,虚伪的;假期。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u 逆 古义:迎。u 今义:向着

10、相反的方向。如:寓逆旅u 穷 古义:末。u 今义:贫穷,穷尽。如:穷冬烈风u 遗 古义:(wi)给予,赠送。u 今义:遗失,留下。如:父母岁有裘葛之遗u 诸 古义:兼词,“之于”。u 今义:众,许多。如:假诸人而后见也u 汤 古义:热水。u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媵人持汤沃灌u 同义连用u “假”、“借”都是借的意思,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u “叩”、“问”都是发问、询问的意思,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u “廪”、“稍”都指官家供给的粮食,如:县官日有廪稍之供u “沃”、“灌”都有浇的意思,如:媵人持汤沃灌 u 词类活用u 1名词作状语u 笔:用笔。如:手自笔录u 日:每天。如:

11、主人日再食u 朱缨、宝:用朱缨、宝。如:戴朱缨宝饰之帽u 2名词作动词u 缊袍敝衣:穿着缊袍敝衣。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u 特殊句式u 1状语后置u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宾短语“于藏书之家”作“假借”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u 2宾语前置u 例句: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u 3省略句u (1)省略介词“于”u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余”即“假于余”,“于”是“给”的意思。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处”后省略介词“于”,应为“处于其间”。u (2)省略主语u 文中省略主语的句子很多,如第一段从第二句起均省略主语“余”。u (3

12、)省略宾语u 例句:撰长书以为贽。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代指长信,应为“以为”。小石潭记 柳宗元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1第

13、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 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