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303354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法学班 马丽娜 20101440515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

2、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

3、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

4、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云南的历史进步和繁

5、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呈现出去粗取精的发展趋势。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值得关注与思考。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

6、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现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过抵抗与彷徨,最终不得不选择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的迟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其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发展和变迁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必然性。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我们不可能依靠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

7、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

8、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

9、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的基本属性是通过社会的遗传机制传承、积淀和泛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对生活在特定地域,具有相互理解的交流媒介工具、共同生计及共同性格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记载,是一个不断更新、变迁、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与时俱进是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是

10、相对的,就现今而言,其中的一些优秀成份已成历史,站在过去的角度,它则是历史上的现代化。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都精华和糟粕并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才能世代传承、永葆活力。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文化是发展的根基,是内在的动力,一个民族要不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吞没,首先要进行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现代化”一词,人类学家通常将其视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迈进而经历的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持续性的变化过程。马克思也曾说过,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即任何民族、国家都必须经历这一过程。当今

11、,信息、交通、经营、竞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无处不存。与世隔绝、独立发展、田园牧歌式生活,已成为遥远的梦。全球化使人类文化交流的舞台扩大,普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和国内主流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以渗透的方式迅速蔓延。我们不能否认文化的民族性与稳定性,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中,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这种演变,一方面是民族内部各种文化成分的嬗变,另一方面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影响、渗透和吸收。面对民族文化不断变化的趋势和各民族在自己的特征充分显示之前必然存在的事实,固守传统或全面放弃都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是一个痛苦

12、而又艰难的过程。因为,这要触及到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在这一过程中要经历文化转型的震惊、价值的茫然、情感的失落,还要付出舍弃的代价。但只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应时而上才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在这一痛苦、艰难的转型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确保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在拥有不竭的创造活力中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的推进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改变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生态、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云南各民族原有的传统生计方式丧失了依托,传统文化存在的隔离机制将逐渐消失。在这种情

13、况下,如不进行文化的调适,将会出现生存危机。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营造多元文化环境。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地区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商业、猎奇等动机的驱使下,使更多的异文化个体得以大量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传入云南;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个体也会到许多异文化区学习、观光和经商,并将这些异文化特质带回云南。这就进一步造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氛围,国内外及各民族的多种文化都得到展示,呈现出文化交流的态势,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介入,将进一步加速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云南少数民族通过文化接触,会认识到异域文化的优点与长处,审视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不再单纯地排斥异文化。与此同

14、时,这些异文化的传入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引起文化危机,诸如:传统生计文化引发的贫困问题、传统观念正确与否的问题等。面对这些危机,各民族成员的生存发展模式也就出现多元走向,以解决文化危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却在不断丧失,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化变迁之间的张力关系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

15、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

16、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