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30201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

2、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

3、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

4、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 (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 (受到启示) (五

5、)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

6、)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

7、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 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妈妈是怎么挖的?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

8、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

9、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10、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

11、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

12、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

13、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

14、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