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301243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质疑愚公的反质疑陕西汉中市第八中学/ 易朝芳(本文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3期) 愚公移山最容易遭到学生的质疑:愚公为什么不选择搬家,为什么要连累子孙受这样的苦?老师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简单肯定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而不加引导,这样做是鼓励学生创新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最终使学生满足于浅层次的创新。二是笼统地说“可以质疑,但愚公的精神不能丢”,而不去探寻“不能丢”的具体理由老师明知道学生不应该否定正确的价值观,却苦于找不到有力的回应,所以只能草草收场或“粗暴”弹压,最终浇灭了学生的创新火苗。这样的质疑是没有建树的质疑,是老师缺位的质疑,是容易把学生引向简单化的质疑,是有创新

2、主体而无创新主导的质疑。 真正需要质疑的,不是愚公的简单做法而是老师的简单化倾向:有质疑无答疑,有答疑无交流,有交流无深度,旁观质疑而不能引导质疑。笔者认为,面对质疑我们应做好如下几件事:看清质疑的核心;分析质疑的原因;回应质疑。 学生质疑愚公的核心是:认为愚公目标有问题,眼界不开阔不知搬家;愚公方法有问题,不懂得开山修路所有质疑,最终都指向传统主流价值观。学生质疑的深层原因是: 1 .在机会遍地、节奏飞快、追求速成的当今,似乎谁也不愿意做愚公式的人物,选择太耗时的方法,死心眼一条道走到黑。眼观六路、多渠道获益,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经验;一夜成功、一夜暴富,是今人的普遍幻想。在这种背景下,愚公的做

3、法自然会被时代疏远。 2 .在竞争成为主旋律的当今,务实的人们不会相信最笨的做法会换来好运气,机遇总是青睐聪明的有心人。他们认为竞争的实质是智慧的竞争,愚公不是智慧的象征。 3 .在崇尚成功哲学的当今,结果远远重于过程。愚公挖山的过程意义,因方法选择不当而被今人彻底否定,甚至成了负价值。挖山也好,修路也好,让神仙搬走也好,都是手段,是可选择可否定的。 4 .在创新成为主题的当今,在方法层出不穷、路径不断更新的主流下,人们最容易提出新的思路而否定旧的做法,愚公的做法自然会遭到否定。 5.在颠覆性解构逐渐成为时尚的当今,一些学生热衷于逆向思维,热衷于否定具有永久价值的认识。他们迷信偶像而不相信权威

4、,追逐利己的实用价值而远离道德哲学价值,追逐时尚观念而远离永恒价值观念。事实上,学生的许多质疑都是直接或间接冲击已有的普遍价值观的。 对学生质疑的回应: 1.本文是一篇寓言,而不是脱贫致富的现实事例。寓言是艺术形式,不是科学推论,艺术的夸张变型以至魔幻是常见的合理形态。所以,寓言故事大多是不合乎生活经验,不合乎科学理念的。 2.其实,太行王屋二山是象征人生或人类无法回避的困难。绕开这两座山就意味着我们要绕开无法回避的困难。然而,面对巨大困难我们常常是别无选择的,只能用大无畏的精神和超群的恒心来面对,否则往往陷入更大的困境,甚至是绝境。假如我们把人口压力喻为太行王屋二山,那么,第一必须面对而不能

5、绕开,第二必须子子孙孙认真对待而不能靠一代人解决。假如我们把反腐败喻为愚公移山,我们不仅要挖掉腐败山头,还要挖掉腐败根基总之,不能因为我们个人力量绵薄就绕开它,任它肆意隆起增加新的海拔。 3.人生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得到心中天帝的奖赏。人生最大的奖赏应送给努力超越的自己,真正的超越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真正的天帝就在自己心中,因而与其说是愚公感动了天帝,还不如说是愚公超越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谁又能回避自己绕开自己呢?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如懒惰或贪欲,就是太行王屋二山,任由它们滋生膨胀,你甚至连绕开的空间都会失去。许多人实际上要一

6、辈子面对这些人性弱点,与之战斗不止才可走好整个人生道路。 4.如果说太行王屋二山是眼前困难,那么纵使绕开它到达了平原地带,也仍会遇到新的无法想象的困难,如洪荒、干旱等常见灾难。没有解决眼前困难的习惯,而总想绕开眼前困难的人,最终会被新的困难彻底击垮。 5.让子孙们也跟着挖山,其实是培养孩子们坚持的恒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寓言的结局恰好证明了这种培养锻炼的意义。 6.愚公挖山一方面是为了找到出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安土”是中华民族的特质,移民就意味着流浪,意味着背祖离亲,意味着叶落难以归根。不断挖山也许是愚公惟一能为家乡和孩子做的事情。 7.年近九十,两山合围,峰高万仞,阻于七百里

7、之远,也是人们难以迁徙的客观原因。这些叙述中的细节,无不暗示着挖山不止的合理。 8 .愚公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帝感其诚”确有充分理由:不满现状,勇于开拓;事业心强,热情投入;目标明确,矢志不渝;豪情满怀,不畏困难;埋头苦干,坚持不懈;以身作则,带动群体;不求私利,甘于奉献;心地虔诚,追求崇高。质疑愚公就意味着质疑这么多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也是今人最需要的品质。 总之,在方法与目标之间,方法可以调整,目标不能轻易改变。在方法与精神之间,方法可以灵活,但精神不可丢弃。方法体现智商,精神则反映情商,在谁都不傻的今天,往往精神的作用才是决定作用,所以愚公精神并不过时,它的永恒意义还将再放异彩。事实上

8、,相对于智叟等人的安于现状,愚公的行为则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且愚公在挖山中会碰到并解决各种问题,会积累在其他活动中无法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甘于在创新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不去追求功利的短期回报,这也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将会更加坚定我们的创新方向,使我们的创新更有底气和持久的动力。这样的回应质疑,才是真正积极的态度,才能和学生真正交流而不流于无原则的肯定;这样的回应质疑,才能使质疑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才能触动学生质疑的核心而不流于简单的否定;这样的回应质疑,才可在鼓励质疑的同时捍卫普遍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许我们无法现场应对学生的质疑,但我们有办法提前备课应对可预见的质疑。也许我们应对

9、的预案还暂显朴拙,但我们还有机会在课后反思中完善它,尤其是面对对有关传统价值观的质疑,更应该有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投入,用愚公精神激励自己,将回应对普遍价值观的质疑进行到底。回应学生的质疑,也许使学生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直接讲授课文的收获;老师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质疑的更高层面,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实现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形式美 环境美 民俗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 云南的歌会教学解读、设计(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2期)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一中学校 关志波 文本解读云南是民歌的海洋。云南的歌会是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富有情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

10、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整体感知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

11、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品读文章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

12、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写法探究 点面结合: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细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动静结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

13、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的是美不胜收。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云南歌会的人物、环境、民俗的赞美,那么这形式美、环境美、民俗美合在一起就是民族的文化美。对抗赛性质的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即兴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民歌的展览、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作者不吝笔墨描绘唱歌人,烘托活泼欢快的场面。 着力描写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典型的场面描写,全局特写相结合,营造热烈氛围。文中云南民歌在三种场合中的不同演唱方式、

14、内容、目的和作用,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风情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 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分析三处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学习搜集民风民俗资料并进行分类的方法。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 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2学习

15、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介绍云南民歌。伴随着悠扬的云南葫芦丝民乐声,教师边展示云南歌会图片边讲解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什么民风民俗么?(生答:云南歌会)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的云南的歌会,具体了解云南歌会这一民风民俗。2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沈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