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297240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日期:08年01月14日 来源:潮学网 作者:陈春声 吴雪彬 字体:大 中 小 (*本文的研究属于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研究委员会(RGC)资助之“移民社区与海外联系:18501950年的潮州地区与潮州商人”研究计划(编号HKUST6169/98H)的一部分。) 关于清代重要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北缘的樟林港,中外学者已做过不少有深度的研究,笔者也发表过几篇文章,对港口发展和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过初步探讨。根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所得,作者发现,该社区存在的四座天后庙及其相关传说的演变,与村落历史和社区性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

2、关系的解释,说明华南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天后信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其功能与意义的变换。 一、灵感宫与关于开村前历史的传说 韩江三角洲平原是由于韩江带来的泥沙淤积,于六千年前开始形成的,至今平原仍在发育。平原形成过程中韩江不断分汊,最后分19口从澄海县人海。韩江最北面的支流为北溪,由北溪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的水路,是传统时期韩江中上游地区最便捷的入海船运通道。北溪入海口与三角洲北缘的莲花山之间有条宽23公里的狭长冲积带,成为三角洲往东北方向进入福建省的必经之路,明清两代广东通往福建的驿路在此通过,民国时汕(头)樟(林)公路和(潮)安黄(岗)公路亦在此地交汇。樟林

3、就位于这个交汇点上,北依莲花山,南扼北溪口。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饶平县设县以前,此地归潮州府海阳县管辖,成化十四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隶属饶平县,嘉靖四十四年澄海设县以后,樟林逐渐成为该县北部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市场中心。 尽管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修潮州府志已经记载饶平县苏湾都江北堡有“樟林村”,但当时樟林并非一个聚落。根据1981年8月在当地发现的一批文献,从元代至明中叶。樟林村的居民一直散居在今樟林北面的莲花山麓,由蔡厝围、程厝围、周厝围、驿后、胜塘、后沟、小陇、大陇等小乡里组成,归东陇河泊所管辖。东陇河泊所是当时潮州府的三个河泊所之一。据樟林乡土史料乡党里甲释疑载

4、: 至我滨址,则有微殊者。地临海滨,田地希隘,资海为生者甚多。历来赋役有三:一日军役,明洪武三年设御海氛,有事捍海,无事耕种,此隶于指挥者也;二曰鱼役,明洪武十四年初征渔舟输米,以供军贡,以防卫于我者,此隶于河泊者也;三曰排户,明成化十四年新置侥平,按十家保聚,以地之出,供上之赋,使司于我者也,此隶于县令者也。此者皆历来供赋之谓也。 这段史料对理解作为一个聚落的樟林开村前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军役和渔课始征于洪武年间,是明代蛋户和渔户承担的主要赋役。成化十四年以前樟林居民仅有这两种赋役。说明其生计应以渔业为主要来源,组成“樟林村”的各个聚落单位都是小渔村。 关于这段开村前历史的细节,当地人已不甚

5、了解。清代从康熙到嘉庆三个版本的澄海县志,都把作为开村标志的“樟林寨”建立的时间误记为“创自明初”,在1981年上述地方文献被发现之前,当地文人在笔记、乡土志等记载中也都接受县志的这一说法,而不知建寨的确切年份是明代中后期的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先辈以渔为业,居住于莲花山麓的若干小渔村这一点却坚信不疑,并流传着许多与开村有关的历史传说。他们用于支持这种信念和传说的主要根据,就是至今尚存的位于莲花山南麓石壁头地方的祭祀妈祖的“灵感宫”遗址的存在。 “灵感宫”现在被当地人依谐音转称为“娘感宫”,是一座极不起眼的蕞尔小庙: 灵感宫在石壁头山脚下,宽广数尺,正中有浮雕石壁,天

6、后肃穆居中而坐,二位女侍于两侧,宫门横额镌“灵感宫”三字。 康熙年间自称为“上林氏”的一位当地乡绅指出,开村之前“灵感宫”就是莲花山边的若干小村落的“境主”: 尝考山边草洋内则有陆厝围,坑埔之南则有周厝围,此乃前人屋居,后搬为田。至万历、崇祯又遭水堆积为埔,本里各姓俱有田在焉。又石壁头小墩下则为境主天后娘灵感宫,释后、胜塘、后沟则为诸姓里居。此先人传习,以为元初之烟址也。当地文人相信“灵感宫”建于元代,并以此作为樟林人早已在本地定居的历史证据,是经过一番细致的考据的:| 从宫名冠以灵感二字推断,此神字当建于元代中后期。元文宗天历二年,加海神天妃封号共八字,其首两字为“灵感”,加后之全封号为:“

7、灵感助顺福德徽烈广济辅圣庇民显枯护国明著天妃”。四十三年后之明太祖洪武五年改封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又三十七年后之成祖永乐七年再改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慈弘仁普济天妃”。 樟林先民名天妃宫不用汉人封号而用蒙古人封号,其原因只能是此神庙之盖建,当在元文宗天历二年之后,元王朝覆灭之前,至迟不下于洪武五年。本世纪50年代初,灵感宫被毁,只剩下掩没于草丛之中的刻有天后和两位侍女像的一幅不大的浮雕。但这个庙宇曾经存在的事实,仍然被当地人不断地强调,因为它已经被视为村落的历史渊源主要标志。原樟林中学校长、本地公认的对樟林地方史最有研究的学者李绍雄先生,于1990年出版很有影响的樟林沧桑录一书,该书一再

8、提到“灵感宫”的存在,强调:_ 从宫的命名和建筑形式看来,灵感宫建于元初。作为樟林先氏的元初烟址的标志,应是可信的。(11) 二、“暗芒宫”传说与开村初期的社会动乱 嘉靖三十五年,原散居于山边的各村共15姓居民得到官府批准,于山下官埔合村筑寨居住,是为作一个聚落的樟林“开村”之始。筑寨合村的主要理由,是为了防御侯寇和海盗的骚扰。当时各村里甲排年户丁蓝城居等呈送潮州府的建寨呈文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 居等海滨蚁民,命乖运蹇,居址莲胜荒丘,三五成室,七入共居。可为生者,耕田捕海;遭治化者,变物完官。前属海阳,今隶饶平,课排军民,凛分赫然。何今复为不幸,倭寇猖獗,东海汪洋,无可御堵,西土孔迩,难以救援

9、。况又河口军卫、驿地步兵,各自保守,庶个穷黎,哀救无门,家室所有,悉为洗讫。惨惨哭哭,莫可乃何。今遗余苏,商度计阻,必合聚筑,稍能存生。故本年三月合集众村移会南面官埔创住。但斯地樟林、楠丛杂,可为屋具,四面沟湖深曼,可为备防。然又众庶激奋,欢愿损资筑防(12) 不过,城寨的建立并未意味着灾难的结束。从嘉靖末年至清代康熙初年,潮州地区与整个东南沿海一样,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经受了山贼海盗为祸,南明与清兵拉锯作战,以及“迁海”等一系列动乱事件的冲击,地方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之中。樟林在嘉靖至崇祯年间多次被海盗进袭,不断经历着建寨破寨再建寨再破寨的过程。上林氏描述了这个时期地方社会混乱的

10、情形:QK我樟自嘉靖三十五年建防,四十一年破陷,迄今一百五十载。其中可悲可泣者甚多,可欣可喜者亦不少。如筑寨以保聚,立五门,宽一佰丈零五尺,炮柜六个,御卫亦固矣,喜也。及寨破,尸骸遍野,犹可悲也。建庙祠,置居室,设约规以垂训,喜也,可欣也。至于海寇不息,居处无定所,贫者死,富者亦亡矣,愈复可悲也。如此而叹肉而生白骨,其可得乎。(13) 有意思的是,有关这一时期本地天后崇拜的传说,也与海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EH6樟东路天后宫,原名暗芒宫,年久后人误为暗巷宫。昔日乃祀于红肉埔村内。当日王化未敷,沿海皆盗。红肉埔亦是盗窟。独一妇性甚贞洁,虽居盗窟而不为盗,率子业渔。.该村屡犯劫案,官府派员侦缉,有伪

11、饰补者,见该村出补竹器,多遗芝麻器中,察其居民,原非业农,何多有此物。而近一船被劫,恰多载芝麻,则该村所劫无疑。官府遂(派)大军,乘贱人除夕必尽回家度年,一网打尽之。因此妇本属善良,王兵来剿,玉石岂有辨乎?可是心地光明,吉祥自为之呵护,古人之言果非妄语。此妇先于前日白昼遇一老姥,谓之曰:“妇,汝不日若见龟爬出门限,大祸即至。宜即刻逃出里外以避之,且必负我同走。切记”。言讫,转眼不见。知为神明下示,遂牢记心中。至除夕祭祠祖先,桌上有此壳龟不觉倾落地上,拾之,更有跳出门外者。一时触动上日神明嘱语,必是宫中圣母。时已入夜,遂率其子收拾细软物件,同入宫中,背了圣母神像,逃出里门。官已来围捕矣。母乃匿暗

12、芒中,因得免祸。益感天后神恩,后遂建庙于此,故名暗芒宫。(14) 这个传说的蓝本是当地相当有名的“劫皇姑船案”故事,野老相传,发生于明代中叶(15),正是樟林开村前后的事情。“暗芒宫”建立的时间已不可考,有意思的是,这个流传至今的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与我们对明代中后期本地社会环境的了解如此的一致。在传说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本地人“盗”、“民”难分,官兵一至又玉石俱焚的内容,而这些正是该时期潮州地方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16)。“红肉埔”位于樟林村南面,早巳无人居住,现在农民在此地耕作时,有时还可挖到一些烂砖破瓦,樟林人讲就是所谓“红肉埔村”的遗存。在以上的传说中,天后为了逃避兵祸而迁居樟林,这也正

13、是明代中后期樟林人自己的经历。 三、樟林港兴起与新围天后宫的建立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之后,樟林由于其位于“河海交汇”之区,有最便捷水路通往府城和韩江上游的有利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当时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之一,乾隆、嘉庆年间樟林港贸易达到其全盛时期,从樟林港出发的“红头船”北上上海、天津,南下广州、琼州,以至东南亚各国,而在韩江干流和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网中行驶的各种内河船只更使樟林成为一个繁盛的转口贸易据点(17)。在此期间,各地客商、船户和其他外来人口大量到樟林定居,社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嘉庆年间任澄海知县的尹佩绅这样描述樟林的贸易地位: 樟林,澄之钜镇也。澄滨大海,民多

14、业于海。樟林尤河海交汇之墟,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处也。(18) 就在樟林港贸易最繁盛的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在接近港口入海的新围地方,修筑了潮州府最大的天后宫。这座天后宫的建筑据说是以福建泉州的天后宫为蓝本的,其形制和规模至今仍被当地文人引以为荣: 全座结构紧密,建筑形式为中轴线宫殿式建筑。计有正殿、前栋、梳妆楼(望海楼)、拜亭、东西两庑及周围埕道、后座、戏台等,占地数亩。大门前有池塘,塘边巨型狮一对,高二米余。门前石狮、石鼓各一对。大门后面,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写的“海国安澜”巨匾。(19) 在新围天后宫东西两房有乾隆五十六年所立的22块建庙捐款

15、碑,从碑记的内容可以看出,捐款者包括了粤东、闽南沿海数县的官员和士绅,也包括了来自韩江上游的嘉应州和大埔县的信众,而最主要的捐献者则是樟林港的“商船户”、“众槽船舵公”和商号。每年天后诞时,前来拜祭的包括了闽粤交界地方数县的信众。 本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陈达教授在进行“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课题的研究时,曾在樟林做过实地调查,所收集的有关天后的“灵验”故事。都与航海安全有关。试举一例如下: 汕头某村(即樟林引者注)有一位绅士,其曾祖尝和暹罗通商。有一次其“红头船”遭遇极大的危险,一日某绅以其曾祖的“像赞”示著者,内有一段说: “曾祖考讳仆字仁灼,前朝敕授儒林郎,六品封典。祖即高祖峰之公五子也。自少习庭训,长兴航业。中途遭飓风,飘流琉球百岛,船及货物均为岛民吞没。祖只身背神像渡海,得达山东,行乞以归,已一年矣。当时家人闻船漂落无踪,意谓沉没,即居丧如礼,庆归服除。祖至是一身之外,别无长物,再向亲友借贷造船,航往南北两洋。惜所运仅木材树皮诸贱物,不能获利,晏如也。会星洲烟土跌价,勉办多少。回国运往上海。船次崖门,门吏以此船向运贱货,免查挥去,抵上海烟土获利甚丰。惊识广东烧烟起衅,崖门不查,化祸为福,迨天赐欤?遂捐资修黄河决口,使臣嘉许,达部册封”。(20) 不过,在田野调查中作者的一个深刻印象是,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