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29662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我读《古诗两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读古诗两首张忠诚古诗两首中的诗,语言平白如话,加上编者精心配置的插图,学生读完之后,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利用手中的诗文背诵词典,利用课文的插图,很快就可以弄懂。这两首诗的诗意理解,应该不算困难。课程标准在诗歌阅读教学上也有明确的规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诗意理解了,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描绘的情境,诗人的感情,自然可以体会出来。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农村孩子的活泼可爱,但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精彩之处。第一首诗中最能表现孩子可爱的是什么地方?有人说,是“偷采白莲回”。真的是这

2、样吗?想一想辛弃疾的村居中写三个孩子中最为精彩的一笔:“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的可爱,是在于他的淘气,在于他是个捣蛋鬼。我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小人精?少年老成?都不是。是最具有自然本性的孩子,诸如调皮,捣蛋。这是孩子本性的自然流露。从这个角度看,“不解藏踪迹”才是最能表现孩子天真、可爱。偷完莲蓬竟然不知道藏起自己偷的踪迹,只有孩子能做出来,是孩子偷完莲蓬后的原生态表现。孩子的可爱,孩子的天真,从此句中尽出。小儿垂钓中,最能表现孩子可爱的又在什么地方?在“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还是让我们想想成人钓鱼时的样子吧。一次,我带着女儿去徐州的云龙湖玩。湖边有很多的钓鱼人。他们

3、多坐在草丛中,叼着一颗烟卷,悠然自得。不时,还会和同来的钓友闲聊几句。此时女儿问我,他们在那儿说话,鱼儿听到声音会吓跑的。看着女儿一副认真的样子,我禁不住笑了。心中想着,鱼在水中,怎么会吓跑哪,孩子就是孩子。而“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不就是孩子本性的自然表露吗?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就在“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里。这样一个学钓鱼的孩子的天真,被诗人描摹的如此细致,如此传神。读到了这两首诗的精彩之处,我们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以往我们教学诗歌,喜欢一首诗一首诗的教,往往忽视编者为什么把两首诗组合在一起,忽视诗歌的组合意义。回忆一下江南春与春日偶成的组合,我们也许会得到

4、些启发。江南春是为春日偶成中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游览春天的背景。正因为有了江南春中如画景色的映衬、点染,才会有诗人程颢“时人不识余心乐,将为偷闲学少年”的陶醉于春色中的忘我境界。前一首诗是全景式的描摹,后一首是特写。如此,虚实相和,互为补充,构成了这两首诗的组合意义。这两首诗旨在告诉阅读的学生,诗从两个角度写了儿童,写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学生读完之后,可以学习诗歌写人的方法与技巧。前者“不解藏踪迹”,由虚击实,写出了儿童傻乎乎的样子;后者用白描的手法,虽只写出孩子的动作,但孩子特有的天真,充分留白的孩子神态,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余地,韵味十足。以后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莫忘了编者把两首诗组合起来的用意。由此,我们的编者也可聊以自慰了。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