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291389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蜥蜴人孔子“删诗书”,原来的一万多篇诗,被删成仅存300多篇。当年孔子这个恶魔掌握了周朝皇家藏书时,它会仅仅删诗吗?不是,整个的华夏上古历史,上古无数珍贵书籍,都被孔子付之一炬。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了。孔子把这些书全烧了,他整理的尚书,则把上古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都被篡改了。苍天有眼啊!2008年,清华简,大量先秦古籍原貌重现人间!证实儒教中过去流传的尚书是伪作,让我们感谢几千年前的埋书那位老先生吧。先给大家看一个重要新闻,之后我们会详细说明。-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

2、,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2008年7月,清华校友,现任清华紫光总裁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

3、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批简里有尚书。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

4、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清华简中的尚书和类似竹书纪年的史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第一辑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包括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5、李学勤认为首批文献有五大学术贡献: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第二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收入了一部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简,全篇共分为23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订正作用。第三辑傅说之命三篇:简文长约45厘米,有三篇,共24支。傅说之命是尚书的一部分,然而它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全然不同,清华简

6、傅说之命的出现,和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中刊出的尹诰即咸有一德一样,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清华简经过来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首次发现武王乐诗古文尚书重见天日9篇古籍“隐藏”在100多枚战国竹简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这次发现的金縢等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

7、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除尚书外,“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再证尚书系伪本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第三次重大发现”“

8、清华简”让我们发现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书”以前传统文化的典籍,这些都属于经史类典籍,包括古文尚书。此前,我们成批出土的都是诸子百家的,经史类的还属于第一次。当年王国维曾李学勤提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而此次清华简的发现意义不亚于这两次,可以称为“第三次重大发现”。从内容上来看,不光有尚书,诗、礼、乐的材料都有。“诗书礼乐”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经典,而“清华简”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即使过了多少年也会常讨论的。从此次清华简发现的部分尚书内容来看,见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文尚书确实是靠不住的。这批清华简中,应该有20篇左右古文尚书的内容,有些篇有传世本,

9、但更多的却是前所未见的佚篇。这对我们认识真正的古文尚书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与周代历史有关的,包括楚国历史。这些内容过去有些书中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新发现的内容则可以纠正传统误解、对周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建立都有极大意义。由此,这批“清华简”的发现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还有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的面貌的新视野。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2013年1月4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的成果发布会。该报告收入失传两千多年,被古代文献称之为说命三篇的傅说之命三篇。由于内容和此前的尚书中说命篇完全不同,更加印证了尚书系后人伪作。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入藏了一

10、批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经专家鉴定,“清华简”的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整理和研究这批竹简,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任中心主任。“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分别已于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在本辑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非常值得关注,它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说命三篇,记述的内容是商王武丁获得贤臣傅说,并让他努力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等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篇简文的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中已经出现,它再一次证明,传世

11、的伪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另外,两篇西周时期的佚诗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献。其中作于西周初年的周公之琴舞为周公及周成王所作,是一组十分珍贵重要的乐诗,堪与备受学者重视的大武乐章相比,其内容与周公还政、成王嗣位有关。作于西周晚期的芮良夫毖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腐败、外患严重的严峻局面,对重新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介绍,清华简是战国中期的历史文献,这是中国文化形成和初步繁荣的阶段,这批竹简是用楚国文字写成的,而且在战国初期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而本次公布的文献对于经学的研究、西周历

12、史和文学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文尚书。汉景帝末年,在曲阜的孔子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有今文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文尚书。这一发现导致所谓今古文之争,有非常大的影响。传至现代,十三经中的尚书,古文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而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等,但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不见于传世本尚书。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清华简中发现有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

13、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还有如尹至耆夜等,有待于做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以估计。”通过对简的编排和读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选出第一批发表成果,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纪年),该册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9篇简文。其中,属于古文尚书一类的文献有尹诰篇,专家将其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另外,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由3篇组成,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但比对发现,传世的古文

14、尚书中说命篇虽也由3篇组成,但其中用的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完全不同。由此,刘国忠教授认为,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是伪书。昨天,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重新认识逸周书除尚书外,编年体史书也是“清华简”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史书体裁和已见的一些文句,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不少新的内涵。程寤在逸周书中列有篇题,但内容在宋朝后已亡佚。汉代王符潜夫论、晋代张华博物志以及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均引用该篇片段,大意为周文王妻子太姒梦见商朝朝廷中长满荆棘,而周文王之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取周人之树种于商廷,预示周朝将要替代商朝。“程寤篇此次重现于世意义重大。”“同时,同样具有重要订正价值的,是皇门与祭公两篇。”逸周书在历史上未得到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出土的金文与其中不少篇章对读,发现许多应是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多处出错,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逸周书中皇门与祭公两篇,目前学术界普遍相信为西周文献,但正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未能很好整理。“而在这批清华简中,皇门与祭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