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28496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一(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2、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 A圜土 B钧台C夏台 D囹圄3、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商朝4、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嫡长继承制 B兄终弟及 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 D诸子均分5、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A九刑 B禹刑 C宫刑 D汤刑6、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脯 B醢 C墨 D劓二、填空题1、奴隶制的五刑,即( )、( )、( )、( )、( )在商代已较通行。2、

2、传说中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三、问答题:1、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A C D A D A二、填空题:1、墨劓膑宫大辟2、禹刑三、问答题:(1)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原始的秩序)法结合。(2)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3)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4)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兵刑合一”)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5)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

3、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即带有血缘、婚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及答案二(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 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A子产 B吕侯C邓析 D 赵鞅 2、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A明德慎罚 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 D 天命、天罚3、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A大司寇 B小司寇C士师 D乡士4、西周时期,起诉要缴纳诉讼费,民事案件要交()。A质剂 B傅别 C束矢 D钧金二、多项选择题 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 )。 A 傅别 B 朋 C 质剂 D 锾2、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 A 誓 B

4、礼C遗训 D殷彝 3、“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 “ 悼” 分别指()。A7岁以下孩童 B 80岁以上老人C 100岁以上老人 D16岁以下孩童4、“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 )。A辞听 B耳听C气听 D色听5、西周的司法机关的有()。A大司寇 B小司寇C乡士 D遂士6、西周的“三不去”指()。A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B与更三年丧,不去C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D生子传宗接代,不去三、名词解释1、明德慎罚2、五听3、“三宥之法”4、圜土之制5、“嘉石”之制四、问答题1、试述西周刑法原则。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 A A C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

5、BCD 3、AB 4、ABCD 5、ABCD 6、ABC三、名词解释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周统治者意识到神权不能维持其统治,提出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在立法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是尚德。提倡德教,对犯罪者施以宽缓的政策;所谓的“慎罚”,就是对刑罚的适用采取审慎的政策2、五听审判方式是区别于神判的先进方式,是西周将犯罪心理学的观点运用到审判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审判方式。包括有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形式。“五听”反映出周人在讯问方法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一定水平。3“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据此可知,“三宥”是指

6、要宽大处理的三种情况,包括因不了解情况而导致犯罪的、因并非出于本意但过于自信而犯罪的、因疏忽大意而犯罪的,这些犯罪属于非故意犯罪,可酌情得到宽大处理。4、圜土是用土筑成的,类似圆形围墙,作为拘押禁锢罪犯的场所。从其功能看主要是针对那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触犯刑律但罪行轻微,不至于适用五刑并且属于通过惩戒能改悔的人。对其处罚程度上轻于肉刑,只是限制其自由并使之劳动的劳役刑。即根据其犯罪行为,罚以一年至三年的劳役,如能改过自新,刑满释放回乡里。5、凡是有过错但尚未触犯刑律的人,给他们带上刑具,让其坐在嘉石上以示惩罚,然后交给管理土木工程建设司空强制其服劳役。“嘉石”之制相当于拘系劳役。其劳役时间从三

7、月到一年,罚完劳役之后释放。四、问答题(1)老幼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原则(4)宽严适中(5)同罪异罚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三(春秋旧中国的法律制度)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一、 填空题1、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 )2、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 )。3、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 ) 和( )4、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于鼎,以为国之常法”。5、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6、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部法典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1、春

8、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 。A晋国 B郑国C楚国 D齐国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B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C要求有法可依D强调人人守法3、“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A要制定成文法 B要公布成文法C要取消特权 D要人人守法4、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A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B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C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D它对魏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三、问答题1、公布成文法的意义。2、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一、

9、填空题1、分封制 2、仆区法 3、盗 贼 4、刑书 5郑国 6、法经二、不定项选择题1、B 2、A 3、AB 4、ABC三、问答题1、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法律的秘密状态,摧毁了旧贵族对法律的专擅垄断,使法律制度逐步具有客观性,并走向公开化,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第二,限制了各级贵族的世袭等级特权,动摇了旧制度的政治基础,开始确立了法家倡导的“法治”原则,为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2、(一)主要内容和特点李悝的法经共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早已失传,其内容只有从史书上看到它的片断记载。从六

10、篇的体例上可以看出:法经把盗法、贼法两篇放在最前面,表明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特点:第一,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 旨,维护和巩固新建的封建制度;第二,维护君主制度。如“窥宫者膑”、“盗符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等。第三,维护等级制。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从而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二)历史意义法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秦汉以后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先,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对当时封建经济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

11、极作用。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题及答案四(秦代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 秦代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的( ),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 A令 B式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 A成 B廷行事 C式 D法律答问 3、秦朝的( )是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 A具五刑 B族诛 C定杀 D阬 4、秦朝的( )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 A定杀 B醢 C枭首 D具五刑 5、秦朝的( )是一种刑名,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 A 罚作 B鬼薪 C 城旦 D复作 6、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 )。 A 大理寺 B 廷行事 C 廷尉 D

12、宗正府 二、多项选择题 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 A春秋经义 B 法律答问 C廷行事 D 比 2、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法令由一统 B 德主刑辅 C 事皆决于法 D以刑杀为威 3、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 )。 A城旦 B鬼薪 C司寇 D罚作 4、下列属于秦朝适用于女犯的作刑有( )。 A城旦 B 舂 C 白粲 D司寇 5、秦律规定,在定罪量刑时( ) A、误告加重 B、累犯加重 C、共犯加重 D、故意加重 三、问答题 1、简述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2、简述秦朝诉讼原则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BCDCC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CD 3、ABC 4、BC 5、BCD 三、问答题 1、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划分的两种诉讼形式。 (1) “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 (2)“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