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284295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doc(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目 录赤壁赋教案1 六 月 我 们 看 海 去 教 案3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5贵在一个“新”字11获得教养的途径17寂寞教案20江南的冬景22今生今世的证据25前方课堂教学实录28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3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34劝学36师说38我的四季50我的五样52我心归去教案53西地平线上57乡土情结教案58相信未来教案61想北平64像山那样思考67致青年公民教案69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71赤壁赋教案 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

2、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

4、才华。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写主客问答,主

5、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E结尾段感情如何?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

6、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

7、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拓展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人生到处知何处?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实践要点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

8、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六 月 我 们 看 海 去 教 案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介

9、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 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 经历旺盛总喜欢一

10、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 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

11、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觉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 /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 / 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三、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

12、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压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

13、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五、作业: (1)评价手册 (2)预习下课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说奥德赛(节选)是接着诗经采薇之后的一篇文章,单元讲解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裂变子题是“古典的乡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讲解中要努力使学生从内容上感知故园之思这一久远的主题,在形式上要着力于来自中西方诗歌源头的双峰对峙的诗歌的不同审美情趣的体悟。二、教学准备1课前看木马屠城记或特洛伊影片(此两片略有不同,但要提醒学生影片拍摄得神话色彩较淡,情节与荷诗原文略有冲突),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荷马史诗的内容。不足处是此两片皆写到伊利昂记的结束,而奥德赛的内容没有涉及。2所以第二堂课可用课件(大学课件)全程讲解荷马史诗的内容,此时学生对伊较为了解,所以重点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