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284195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 次第五周星 期星期一时 间2010年9月27日课 题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1课时)课 型新课三维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3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教学难点:对离经叛道及经世致用的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

2、及评价教学方法:以“导”为主,讲、读、议结合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充满着强烈爱国情感的名言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吗?大家知道这句名言最早来自何时吗?(2)明末清初,伴随着王朝政治的专制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僵化、工商阶层的壮大,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儒学斗士,面对现实,高举儒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社会变革,推动了传统儒学的又一次发展,进而形成一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3)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

3、,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讲授新课一、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新风貌(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3、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但西学东渐中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使一些知识分子视野开阔。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

4、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根据材料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教学过程(续): 材料二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1)破旧:否定孔孟学说反传统、反教条、反权威鞭挞程朱理学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

5、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材料四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2)立新:吃穿是人的自然欲求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卓文君的故事提倡男女平等小结思想主张:(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3、评价: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

6、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4、著作:焚书、藏书【学生阅读“知识之窗”】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二)三大思想家: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材料:“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教学后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