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28362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名著。作为中国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论语在人类文明的进展和世界文化沟通中占有重要位置。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论语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论语读后感600字1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烁着自己的光线,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分散着他的才智。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照旧倾听着他的教

2、导,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中他的教育。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才智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受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由于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由于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受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安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

3、会安宁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士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士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力量范围,就是由于士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急,也会渐渐在他们心中的士气下渐渐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由于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照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读后感600字2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具体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才智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

4、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仰慕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同学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气,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进展中多少次沉浮坎

5、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由于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乐观进取,追求胜利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乐观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猎取胜利,这是天地自然.给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后感600字3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一般的老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老师与同学的和谐。我觉得老师很同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

6、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当追求的和谐。 孔子训练同学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我们的同学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训练同学,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同学有信念。能够发自内心的确定我们的同学。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或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熟悉我是老师,你是同学。所以我不想干的

7、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训练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同学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同学吗?我仔细的端详并仔细反省了自己的训练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训练教学工作。 论语读后感600字4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

8、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由于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当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假如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肯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

9、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当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或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查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读后感600字5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或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

10、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善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出售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观察一个无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

11、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当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白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专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假如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怀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也许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谢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鄙视听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实、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射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