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27962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频器的发展历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频器技术诞生背景是在交流电机无级调速的广泛需求上。传统上的直流调速技术因体积大故障率高而应用受限。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子器件普遍应用了晶闸管及其升级产品。但其调速性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20世纪70年代开始,脉宽调制变压变频(PWMVVVF)调速的研究得到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后微处理器技术的完善使得各种优化算法得以容易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的 VVVF变频器技术实用化,商品投入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早的变频器可能是日本人买了英国专利研制的。不过美国和德国凭借电子元件生产和电子技术的优势,高端产品迅速抢占市场。 步入21世纪后,国产变频器逐步崛

2、起,(比如国内的安达变频器,被人誉为国产变频器的性价比之王)现已逐渐抢占高端市场。 单元串联型变频器 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电路拓扑结构,它主要由输入变压器、功率单元和控制单元三大部分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于采用功率单元相互串联的办法解决了高压的难题而得名,可直接驱动交流电动机,无需输出变压器,更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滤波器。 整套变频器共有18个功率单元,每相由6台功率单元相串联,并组成Y形连接,直接驱动电机。每台功率单元电路、结构完全相同,可以互换,也可以互为备用。 变频器的输入部分是一台移相变压器,原边Y形连接,副边采用沿边三角形连接,共18副三相绕组,分别为每台功率单元供电。它们被平均

3、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具有6副三相小绕组,之间均匀相位偏移10度。 该变频器的特点如下: 1. 采用多重化PWM方式控制,输出电压波形接近正弦波。 2. 整流电路的多重化,脉冲数多达36,功率因数高,输入谐波小。 3. 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维护方便,增强了产品的互换性。 4. 直接高压输出,无需输出变压器。 5. 极低的dv/dt输出,无需任何形式的滤波器。 6.采用光纤通讯技术,提高了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7. 功率单元自动旁通电路,能够实现故障不停机功能。 随 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电气传动的技术革命。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计算机数字控制取代模拟控制已成为发展趋势。交流电机 变频调速是当今节约电能,改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改善运行环境的一种主要手段。变频调速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因数,以及优异的调速和启制动性 能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式。 以往的高压变频器,由可控硅整流,可控硅逆变等器件构成,缺点很多,谐波大, 对电网和电机都有影响。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器件将改变这一现状,如IGBT、IGCT、SGCT等等。由它们构成的高压变频器,性能优异,可以实 现PWM逆变,甚至是PWM整流。不仅具有谐波小,功率因数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