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湖心亭看雪14.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279520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9 湖心亭看雪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9 湖心亭看雪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9 湖心亭看雪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9 湖心亭看雪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9 湖心亭看雪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9 湖心亭看雪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 湖心亭看雪1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 阳泉市第二中学校 马迎华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文言重点词语意义,能意译全文。2、了解白描手法。3、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评价作者性情“痴”。教学重点:多角度赏析景物描写,了解白描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教学方法:诵读、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雪真是奇妙!它不过是水的变形,不过是冬的随从,不过是猝不及防的一场铺天盖地,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次记忆留存。但是,有了它,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南京变成了金陵,苏州变成了姑苏,西安变成了长安。那一切有历史积淀的面貌又清晰地复苏在了我们面前,恍惚间,置身其中,宛若穿越,那么我们就再恣肆一次,默默跟随张岱一起到杭州西湖,携一颗少年心去湖心亭赏一

2、次雪景吧!(PPT播放)二、板书课题,作者。三、配乐听读课文。四、“赏景儿”1、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2、翻译(注意:沆砀,一白,芥)意译即可3、多角度赏析写景句子例:颜色上下一白角度远近意象大 小词语“与”连用,茫茫一片,难辨分界“痕”浅淡,隐约“点”圆形“芥”小草,草叶,“芥为之舟”庄子消遥游 “粒”沧海一粟正面侧面正面 (雪) 侧面 (影子)同学们从这么多角度赏析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地被雪所笼,苍茫阔大的景象。人处其中,被天地包容,足见人的渺小,物我相融,这样的奇景作者却仅用42个字就传达出来,没有修辞,更没有修饰,质朴文字勾勒出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叫“白描”。PPT:白描:文字质朴,至简

3、胜繁 五、“识人儿”1、过渡:如此脱俗之景,并非冬日随处可见,须有条件。填空: 非大雪之日不可得 非湖中人鸟声俱绝不可得 非更定时分前往不可得“大雪之日”天气寒冷,“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更定时分”独自前往,从这些因素感知到了什么?试想此时世间众人都在做些什么?(围炉夜话、畅饮、读书、赏乐、榻上酣眠)这些行为对比可见作者的与众不同,也恰体现了他的清高脱俗,特立独行。2、过渡:但曾经的张岱并不热爱这种独行,参照注释。发现曾经的他有什么喜好?(爱繁华)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明亡)寄予故国之思启发:开篇年号“崇祯”沿袭明的年号,可见不愿做清的顺民,故他避开了众人,也避开了现世的朝代,独往

4、湖心亭,找寻他的精神寄托,书写他的西湖情结。3、无独有偶,湖心亭上竟然也有前来赏雪之人,这一番偶遇着实让张岱很意外(齐读),作者自叙举止仅两句。“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试问:张岱会只饮不言吗?问其姓氏却答非所问,内心又有怎样的感触呢?作者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试做合理想象,把握情感节奏。(小组讨论),偶遇知音(惊喜)、把酒言欢(畅饮)、怅惘(知音难觅)思考:何谓知音?(不仅言行一致,而且心意相通)同样赏雪有高雅情趣,同是客居他乡,自然又引发对家国的无限思念与感慨。“金陵”指南京,明初期称呼,可见赏雪之人也恰是有跟张岱一样的爱国情结吧!六、“品味儿”1、文末舟子评价,翻译。2、舟子的言外

5、之意:(痴呆、傻“贬义”。不理解张岱之行为,俗子之态,难怪“独”)3、你的评价呢?(“褒义” 痴迷于山水 痴情于知己 痴心于故国)七、引导:张岱这样一个痴人定不只在这篇文章中呈现他的痴行痴情,他的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以回忆的手法来叙前尘往事。板书: 痴人说梦故雪国 夜怀 赏思景忆遇前知尘音(注:“痴人说梦”在这里有具体语境,跟汉语词典中解释不同)八、其实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在他们篇目中吟咏着个人的际遇与情感,那一刻,他们都是独立于天地间的诗篇的化身。结尾PPT展示:有那么一个人,于寒风中独钓: , 。有那么一个人,东临碣石抒怀: , 。有那么一个人,江南夜雨寄北: , 。有那么一个人,黄鹤楼头感慨: , 。有那么一个人,古道西风独行: , 。这些人,或伤感、或雄浑、或孤寂、或欢欣,他们都用笔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培育出了一朵繁花,惊艳了时光,芬芳了岁月,吸引着我们的每一次回眸,鼓荡着我们参悟的激情。九、作业: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记忆中的故乡的雪。十、结束语:一人一舟一独往,一堤一亭一苍茫,执樽强饮别知己,莫把他乡作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