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27861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刘俊玲摘要:本文从前后衔接和语义连贯的角度出发分析留学生作文中篇章偏误的问题,认为主要的偏误类型有:(1)时间关联成分的缺失、冗余与误用。(2)地点关联成分的误用。(3)指称成分的缺失、冗余、错位及指称不明。(4)替代成分的缺失。(5)关联成分的缺失、冗余与误用。关键词:篇章;篇章偏误;类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留学生书面语言中的许多句子单独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连贯起来组成一个语段,就觉得别扭,这显然是语义之间缺乏连贯性,句子与句子之间缺少必要的照应,而这种错误就是属于篇章层面的偏误,即篇章偏误。篇章偏误是留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

2、误之一,是指出现在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语段和语篇中的偏误。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以及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句子层面,而应该着眼于实际交际中的语篇。陆俭明先生2002年就曾指出:“有许多词语,特别是不少语法点,只在一个句子范围内是不容易讲清楚、讲透彻的,而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譬如说在语段或篇章中才能说清楚。如果把过去的讲法称为句本位的话,那么今后应提倡语段或篇章本位的讲法,因而需要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语段、篇章分析的意识。”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并且给留学生用的作文教材也尚未能充分地做到从语篇入手来组织教材。一 语篇和篇章偏误语篇通常都是由

3、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而组织语篇就是要考虑如何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连起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语境合理、上下连贯的篇章。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既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seman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也就是说一个语义连贯的篇章,一方面要在语言形式上,篇章内各句、段之间存在着粘连性,如连接、替代、省略、照应;另一方面在语义逻辑上通常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全篇有首有尾,各句段反映的概念或命题具有连贯性,而不能是毫不相关的。其中每个句子都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句与句、段与段的排

4、列一般都符合逻辑顺序。胡壮麟先生曾在1994年提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如果一个语篇前后衔接,意思连贯,那么,其可接受性则八九不离十。其中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黄国文先生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按照专家们的观点来分析留学生书面表达中的篇章偏误,我们发现留学生的书面表达无论是在前后衔接上,还是在语义连贯上都存在着大量的偏误,但是由于口头

5、语言的收集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口头语言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口误现象,与此相比,书面语言就比较容易把握,也便于从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本文立足于留学生的书面语言材料,从前后衔接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分析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问题。二 篇章偏误的类型关于篇章偏误类型的问题,吴丽君等诸位先生曾在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就日本学生习得汉语的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我们通过对来自韩国、日本、印尼、蒙古等七个国家不同年级的留学生书面语言中所出现的篇章偏误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其篇章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时间关联成分的缺失、冗余与误用黄国文先生认为,时间关联成分指的是那些能用来表示某一(些)事件的发生

6、在时间上先于、同于或晚于另一事件或时间的词语,我们依次可以区分为先时性关联成分、同时性关联成分和后时性关联成分。在篇章中只要叙述一件事情就会涉及到时间,当说到某一时间时,也许是在叙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是在回忆往事,不管怎样这里都需要用到参照点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当比如说,如果要表达将要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可以说“明天我们打算去游泳”,如果我们是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得说“第二天我们去游泳了”,也就是说需要选择时间表达方式来组织篇章时,必须找准时间的参照点,并且要使篇章前后的时间表达保持一致,否则前后就会难以衔接,不能连贯在一起。下面我们看一下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时间关联上的偏误现象。*(1)我家

7、离游乐场很远,大概五个小时左右( )到。*(2)我们都考了大学然后成为大学生,太高兴了。*(3)二月八号中午他来了。以后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玩儿,傍晚我们开始做饺子。*(4)半年后我们约定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样,我们的父母也勉强地同意了。我觉得以后再也没有那么高兴过。*(5)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开始单身生活了。离我家到我上的高中不太远,但是我的家乡是交通闭塞的地方,所以我离开家开始一个人生活了。开始以前,我觉得“我一个人生活,没问题!”,但是一开始,我就觉得寂寞了。没有朋友,没有同屋,回家后一直一个人在家,没有人说话。*(65)还有明天一般BALI(指一个民族,笔者注)人会去看家人,并且也会

8、有朋友去他们的家。*(76)中国是我第一次去过的外国,本来我对中国以及汉语一点也不了解。(以前)例(1)中,需要在“左右”和“到”之间补出“才”,这样才与前面提到的“我家离游乐场很远”所暗示出的“从我家到游乐场需要很长时间”相呼应,否则的话,“我家离游乐场很远”与“大概五个小时左右到”这两句话就缺乏内在的连贯性。此例属于关联成分的缺失。例(2)中所用的“然后”,是汉语在表示时间衔接时常常用到的词语,“然后”一词隐含着其后叙述的情况与其前叙述的情况在时间上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先后关系,可是例(2)中的“考上大学”与“成为大学生”都没有明显地时间先后关系,并且此处也不需要强调时间的先后,所以用上了“然

9、后”就让人觉得前后句连贯不起来。此例是时间关联成分的冗余。例(3)中的“以后”也属于冗余成分,这个句子可以分别改为:(3)二月八号中午他来了。于是我们就一起看电影,一起玩儿,傍晚我们开始包饺子。 例(4)中的“以后”应改为“后来”。“以后”和“后来”是留学生在语段、语篇的衔接中经常出错的地方,但是二者在篇章中的衔接作用又存在着明显地不同。“后来”具有与前文相呼应的承接作用,多用在表示承接的语境中,前面说到与现在所谈话题有关的某件事情,然后用“后来”作承接词,使整个谈话内容显得流畅。如果去掉“后来”,句子就会变得不连贯。“以后”没有这样的作用,它所体现的多是某个时点或时段之后的较为明确的时间。如

10、果篇章中不强调时间先后的衔接关系,用上“以后”也同样使篇章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例(5)中“开始以前”中的“开始”与“所以我离开家开始一个人生活了”中的“开始”在词汇上是重复的,这是篇章中词汇衔接的一种手段,但是用在这个地方缺失去了内在逻辑上的连贯性,因为“以前”之前只能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后面的“一开始”这一时间表达方式也欠妥,总是让人疑为是开始时的情形,而段落后的意思表达的却是单身生活开始后的情形,这也使得前后分句间缺少连贯性。此例可以改为:(5)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开始单身生活了。离我家到我上的高中不太远,但是我的家乡交通闭塞,所以我离开家开始一个人生活了。在此之前我觉得“我一个

11、人生活,没问题!”,但是开始单身生活以后,我就觉得寂寞了。没有朋友,没有同屋,回家后一直一个人在家,没有人说话。例(65)的“明天”是以“今天”为时间参照点的,而文章叙述的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指的是一般的情况,所以宜把“明天”改为“第二天”才能与整个篇章的时间基调保持一致。例(76)中隐含了一个时间参照点,就是以“我到中国”这个时间为参照点。而“本来”一词侧重指事情本来的情况,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本来”就会使前后两句话缺乏连贯性。从例(4)到例(76)都是属于时间关联成分的误用。(二) 地点关联成分的误用黄国文先生认为,地点关联成分也称空间关联成分,主要指能用来表示位置、方向、地点等意义的词

12、语。在具体的篇章中,无论是描写一个大的景观,还是描写人或物,人们通常会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等。但无论采用哪种顺序都会受到逻辑和思维习惯的制约。常见的地点关联成分主要是表示方位的词或短语,如:“上”、“下”、“前”、“后”、“远”、“近”、“左”、“右”、“临近”等等。在具体的语境里,如果空间参考点是明确的,那么可以根据具体的上文下文省略不提;如果空间参考点不明确,我们在篇章中就必须明确出来,否则会让读者在语义上理解不清。*(1)于是我们几个就到那里有几个中国餐厅。(于是我们几个就到了有几个中国餐厅的地方。)*(2)我的爸爸17日晚上来到了中国的青岛。来青岛

13、以后和他青岛的朋友见了面。青岛是个很干净的城市。他在青岛住了两天就来到了北京。*(3)香山这个地方因为自己的红叶而有名。例(1)中“那里”根据上下文没有具体的所指,所以这个句子最好改为:。(1)于是我们几个就到了有几个中国餐厅的地方。例(2)中确定的空间方位地点词是“青岛”,于是“青岛”也成了下面几个分句的一个空间参照点,正因为如此,下文的地点词“青岛”可以在这一共同的背景信息下省略掉。例(3)中的“香山”、“这个地方”、“自己的”三个词都说的是一个地方,在一句话中如此频繁地出现同样也显得累赘。总起来说后两个例子都是在该省略的地方没有省略,从而显得累赘。(三) 指称成分的缺失、冗余、错位及指称

14、不明 指称是篇章衔接的一种重要方式,指称(reference)也叫照应,是通过代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与对象(referent)之间的呼应来衔接语篇。根据韩礼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1976)的观点,照应可以分为内照应(endophora)和外照应(exophra)。前一类是可以从语篇的表层找到照应对象,即相互照应的语言项目存在于文章的字面。后一类是在语篇表层找不到照应的对象。留学生作文中的指称成分上的偏误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1)在圣诞节( )一起床就去看袜子。(我们)*(2)有一天,我姐姐从她的男朋友( )带回了一只小狗。它出生才一个半月。它的颜色是白的,它的大小

15、跟我的拳头差不多一样。(那儿)*(3)这时有一只猴子看见了那块糖,就把自己的手伸出笼子。*(4)回到日本,奈良县博物馆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我,和你一起照相的那个人是在中国考古研究上很有名的研究员。这张照片真宝贵,我一定要把它珍藏好。(我)*(5)办公室的老师跟她说明情况以后那个老师就让我上课了。(办公室的老师跟她说明情况以后,她就让我上课了。)例(1)中谁“一起床就去看袜子”,例(2)中从哪儿带回了一只小狗,这些必要的指称信息都应该能够在篇章中找到,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指。这两例都是指称成分的缺失。在留学生的书面表达中这种现象比较严重。例(3)中这句话叙述的对象是猴子,后一分句中提到的“手”就

16、必然是猴子的,所以加上“自己的”就显得多余了。例(4)中因为研究人员说的话属间接引语,所以“你”要改用“我”。这种类型的偏误我们称之为指称成分的错位。例(5)中提到了两个“她”,一个是办公室的老师,一个是讲课的老师,那“她”到底是指谁呢?有点儿模糊不清。(四) 替代成分的缺失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中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黄国文,1988)韩礼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1976)把英语的替代分为三类: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此处我们谈到的汉语中的替代主要是代词的替代。在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