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27753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禹治水说课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禹治水说课稿和县历阳三小 陶秀丽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苏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3、,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点生读并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

4、读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

5、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

6、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