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习题题库(新).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27133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基习题题库(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习题题库(新).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改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2、与时俱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只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问答题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瞄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

3、精神武器。” 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题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

4、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材料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

5、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6、,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7、年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1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材料2 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

8、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35页)材料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

9、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年3月9日)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1、2、3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辨析题哲学就是世界观。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

10、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世界统一于存在。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问答题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如何理解“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简述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

11、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材料题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

12、理)材料3 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

13、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辨析题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新生事物的存在是永恒的。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

14、事折,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否定就是扬弃。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现象。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

15、论到实践的过程。问答题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哪里? 材料题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