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269740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城城市设计说明.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块城市设计说 明 书一、 项目概况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仙西新市区的西北部,是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仙西新市区总体规划调整确定的现代化综合大学城。规划未来容纳十多所大学,师生总人数达17万人,居民8万人,规划总用地20kM2。 本次城市设计地段为大学城中心地区,包括大学城公共活动中心和部分开居住发性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北至文苑路,南至仙林大道,西起仙霞路,东止中心公园,区内总用地1.17万平方公里。中心地块主要服务于各所大学的师生及附近居民,将容纳相当于中等城市中心区所必备的基础功能,同时包含匹配大学城的特定功能。仙林大学城规划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学习的城市、创业的城市、青年的城

2、市、文化的城市、生态的城市以及生活的城市。大学城的中心地块将是集中体现上述目标的区域所在。二、 规划设计背景南京自古以来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之美誉,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更有众多文人墨客独领风骚。今天的南京是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为高校、学生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上个世纪初,南京出现了自己的大学,民国时期院校有了重大发展。至八十年代末,由于主城区土地供应的限制,多所城内高校无扩展之地,纷纷出城建分部。经历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大学城的建设成为政府所选择的教育和新城的发展模式。大学城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类型。它以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

3、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而引人瞩目,为成熟的教育、成熟的城市之体现,成为城市与地区综合实力、形象、文化和文明的象征。目前仙林大学城内已建南师大、经济学院两所大学,另有7所大学在建和拟建,远期规划再增建数所大学。至2005年,九所大学可基本建成,全面运行。大学城中心职能为承担大学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等功能为主,为高出各校区基本配置的更高层次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学城中心的建设目的在于“以学兴城”、“以城促学”的良性结合,提升城区整体活力,形成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

4、化区域,最终建成一个社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密集区、文化科技积累与传播的中心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新世纪现代化城区。三、 规划区建设条件1 区位条件仙林地区位于主城区东部的都市发展区内,与主城区隔紫金山相连,具备分担主城压力,接受主城功能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条件。该地区南有沪宁高速公路,北邻312国道,通过大学城主干道经绕城公路与城市其它部分实现便捷联系,东部与规划二环路联系方便。基地南侧有规划高架轻轨为未来与主城区联系提供便利。基地北部为集中建设的大学校区,在其西北已建成的南师大和经济学院的基础上,向东北推进。其西部为居住性开发用地,规划为高品质住宅。南部、东北部为生态廊道。2 自然条件大学城中心

5、地块山水环抱,风景秀丽,周边多处低山丘陵。基地内部较为平整,现状多为农田及已在拆建的村落,高程多在11.015.0米之间,有多处沟、塘散布,现有的村落、单位用地及主要道路高程较高,东部、中南部田地较低洼。西南部小土岗最高点高程为22.8米。区内东西走向有一主沟,沟内水流自西向东,沿沟两侧及主要道路两侧有生长良好的树木,其中沟西段与北路交叉处林木茂盛。仙林中学、王家岗小学院内外有多株高大树木。树种以水杉、杨树为主,少量悬铃木、柳树、雪松等。3 社会经济条件仙林地区原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仙林新市区开发及大学不断入驻,其人文与环境优势的辐射力已与日俱增,首当其冲地带动

6、房地产开发,亚东花园城等一批住宅区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高品质生活区。高品质的中心区开发建设也将带动地区其它产业的更快发展。目前,仙林大学城规划建设规模在中国首屈一指。作为南京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仙林大学城将被打造为规范、配套设施全国一流的新型城区。大学城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江苏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力,提升地理环境影响力,带动相关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城所具有的特殊资源优势,将全面激活其区内房地产、服务行业和高科技产业。一流的大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促使人气增长,文化繁荣,更加吸引海内外学子。四、中心区的发展展望大学城中心地块为南京市公共中心体系中的次区域中心,为仙西新城区的副中心及大学城的公共中心区。其

7、区位选择与城市总体格局协调,交通便捷,有足够的可开发用地。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其有序发展和体现城市形象与视觉景观特色。作为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南京的城市地位将不断提升,大学城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人们的引力将不断上升,学校的集聚对地区各产业发展提出巨大的消费与服务的要求。交通条件改善、信息化完善和生存居住环境品质的提高,促使城乡居民向条件良好的新区转移。大学城的建设是面向未来,规划基本建成需十年以上,功能与结构完善至少需20年发展,因此除设计任务书中已明确的功能部分外,需为未来发展留有一定弹性,建设投入应适度超前。作为永远年轻的城市,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体现需予以

8、足够的关注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在创立器物屋面的同时,对于非实物性的需求(如精神)亦应重视。仙林大学城与知识经济的时代条件及城市生长特征相吻合。立足于大学城的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中心区成为南京创新环境的窗口地区。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渗透,地区竞争能力将取决于其创新能力。高校的集聚及相关产业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学校及城区互动发展,降低运营成本,并形成激发创新的互动网络,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及新城开发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中心地区竞争日益激烈,仙林大学城在这场比赛中已获契机,且有强大的支撑力。从目前国内各省市大学城规划建设看,仙林大学城发展教育及相关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9、:1) 多所著名高校加盟;2) 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撑;3) 发达的区域文化与经济及高素质生源的保障;4) 主城区众多母校、科研机构为后盾;5) 良好的大交通条件;6) 优美的环境条件及适量的土地使用;7) 发育良好的房地产市场;8) 绝佳的历史时机。因此,可以乐观地预测,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仙林大学城中心区建设时机成熟,前景看好。可谓已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建设条件。五、规划设计原则规划遵从国家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章程,遵从城市总体发展计划。立足城区总体发展和科教兴城宏观战略的思考,坚持规划布局与城区事业发展、建设开发协同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宗旨,近期现实可行

10、,远期科学合理。强调两个文明和三种效益的统一。土地开发高效益同时顾及地区中长期发展。秉承主城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潜力,利用大学城有利条件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提升城市环境与建筑的品位,增强城市活力。贯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的原则,创建特色中心区。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前瞻性、大胆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创造出拥有文化内涵及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布局。本次规划中特别注重现实与未来环境和谐的原则,强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和谐。建设工程及建成后运行中节约能源和其它资源,以城区居民和广大师生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的运用。规划设计中坚持为大学城全体居民服务的原则,并为

11、青年学生提供优先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努力使不同校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及宗教背景的人群均有健康的城区社会生活。六、设计目标1 功能定位作为南京城市公共中心系统中的组成之一,仙林大学城中心兼有新城中心和大学城中心的特定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其大学共享功能和青年化的社会功能,强调其文化艺术特性,兼容居住功能。2 发展目标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和最佳人居环境为城市总体发展目标。2010年建成中国重要的教育基地、科技中心和创新基地。如上目标宜为大学城中心地建设之总目标。本次城市设计目标依据任务书要求,其城市形象塑造将充分利用周边人文地理资源,挖掘

12、文化价值,提升文化内涵,结合高校聚集的优势,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特色融入其中。塑造体现人文特色、展现青年活力和科技进步、尊重自然资源的区域环境。3 城市设计目标(1) 配置合理高效的功能布局结构;(2) 构筑卓越独特的地块总体空间形象;(3) 组织顺畅便捷的交通体系;(4) 合理开发与利用地方空间;(5) 开发建设的分阶段有序实施。七、功能定位1 城市形态与公共中心体系分析仙林新区作为南京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沿长江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之市域发展走廊上重要的新市区,为南京城镇体系中二级市镇区。承担主城部分功能扩散,并与主城共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其远景规划人口达到60万人。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特征为

13、“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城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与自然山水之间仍能保持和谐的空间尺度。各城镇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城市中心商务区为新街口,为全市公共中心及区域中心。仙西中心为规划发展区内次级区域中心,规划至2010年大学城中心区基本建成,服务人口为23万人。其中心以文化、商业服务和科技创业场所为主,以服务大学城为主。其南部麒麟地区为规划中远景CBD扩展区。在仙西新城区中,规划预留了远景能承办洲际性运动会的大型体育中心。在仙西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交通负荷中心以及城区几何中心均接近大学城中心地块。可以预见,建成后的大学城中心区将进一步提升为仙西地区

14、的商业文化中心。2 大学城中心的功能定位及规模作为中等城市的公共中心,本区基本功能:商业与金融服务、商务办公、行政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研与信息服务、运动与休闲。作为大学城中心区,中心区特色功能为:1) 大学共享功能;2) 青年化的社会功能;3) 文化艺术功能;4) 科技创业开发功能;5) 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社会化居住、生活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构成中特别强调文化性、共享与开放性、创建尽可能多的各种特色交流与公共活动室内外空间。作为新城中心,近期主要服务人口23万人,人均公共中心用地2.5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3平方米,规模较适当,建成后,其适度超前的标准为

15、远景60万人新城人口留有弹性容纳的余量。70万平方米住宅及学生公寓(按64计)可容纳学生2.8万人,居民1.2万人。其规模与大学城发展计划吻合。八、规划构思1 背景建设大学城就是建设文化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大学城就是建设文化城,文化特色的塑造对于大学城的建设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升文化品味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必须以文化特色为标志,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其最终影响的是城市生活的实际质量,是城市人在环境中工作的感受生活方式。真正重要的应该是文化,是新条件下的人际关系。2 历史沿革大学城大学城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形成的一种趋势,受德国教育及校园建筑影响,其主要思路是不过分顾及校园

16、中的纪念性建筑及学生课外有组织的生活和课程,安排更注重科研水平及研究生成年生活的独立性。教学建筑同城市交织在一起,而不形成所谓风景如画的校园。在这方面最早实践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实际上,大学城市是校园理想在城市背景下发生的城市肌理中的一个突变,代表了城市变化运动的趋势。近年来,国内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一批城市的同时,大学城的建设也层出不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州大学城,在布局结构上采用“发展走廊+组团软核网络”的模式,各组团以生态主题公园为“软核心”,通过轨道交通衔接成“软核网络”,已初现网络城市的概念。3 网络城市网络文化的产物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设施的变化根源是产业结构的变革和人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二十一世纪网络文化日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