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26501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里,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从汉至元的历史时空中去筛选史实说明这一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

2、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铺垫。三、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

3、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五、教学方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

4、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六、教学过程导入:谈话法导入,熟悉学生,又同为咸阳人,引入秦始皇及皇帝制度,进而导入本课题。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

5、司法。(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二)君权与相权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2.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朝代相权变化启示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知道废除,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汉朝初继承秦制,但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集决

6、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刘邦和萧何)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的史实)史料链接: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

7、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三)行省制度的设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1、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时代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二级制唐道、州(郡、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

8、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和地方(郡),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创刺史制度,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2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历史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先秦时期世官制血统、出身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德行、才能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成绩2

9、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1)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6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2)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员,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3)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3、科举制及其实质(1)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

10、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

11、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12、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小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板书设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完善和强化 中央政治制度: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地方政治制度:郡县行省君主专制 监察体制: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台辅助措施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七、教后反思:该课教学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头绪比较繁杂,授课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在授课过中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与调整,从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辅助措施三个方面对汉至元这一历史时期的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展开探究,利用媒体展示各种史料,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