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262049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静中学广东省中考新增五篇古文专题复习一、小石潭记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2、)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参考答案 15(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16(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

3、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7(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18(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各占2分。意思对即

4、可)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名状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答案 : 因为 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 :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5、。意思对即可。13.答案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二、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

6、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本段所写的时间是_、地点是_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答案】17.(1)猛,强有力 (2)代鱼18.(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19.

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20.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三、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8、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

9、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我从扬州回来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

10、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三)(共15分,每题3分)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

11、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邑人奇之 (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10答案:感到惊异 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11答案: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仲7、第一段中“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答:_。8、读了本文,你从中等到什么启示?(4分)答:_。7、“父异焉”的原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