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et XVIII.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259810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onnet X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Sonnet X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Sonnet X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onnet XVII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onnet XVIII.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onnet XVIII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 time declin

2、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3、 life to thee. 【注释】、:thou,thee:第二人称单数代名词;前者主格,后者宾格,现已为 you 所代替。诗中第九行的thy则是thou的所有格,=your. :art=are(十六世纪时与thou连用)。 :lease原意为租借的期限,此处指期限。 :sometime此处同sometimes. :dimmd=dimmed. fair 为名词,意同beauty,可指美人;亦可指美貌、美丽的品质,如诗中第十行的 fair. :untrimmd 即untrimmed,意为夺走。 :owst 即 owest,此处同 own,意为享有。-st 或 -est 是动词第二人称单数的词尾

4、。 :to time thou growst(=growest),意为与时间同寿。读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 王佐良 古往今来的英国文学作家之中,还有比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15641616)更出名的么?但也正因为他太出名了,总有一些读者觉得他高不可攀,望望然而去之,宁愿回家抱一个次流的、然而易懂的作家去读个舒服。 其实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之一正是明白晓畅。他当然又有极其丰富、深刻的一面,但是他首先致力的,总是热情地让普通观众、普通读者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写剧时如此,作抒情小唱时也不例外。 我们说“读”而不说“看”,是有用意的。这首诗声调优美,音乐性很强,所以要多朗读,最

5、好能够背诵。 朗读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读过了一阵,我们可以更好地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了。 第一行起得有些突然,虽然声调是轻快的:“让我以夏日比君如何?”拿一个人同夏日相比,不论听者喜欢不喜欢,总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莎士比亚的商籁体诗往往一上来就先声夺人,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尤其是英国读者。在我们中国读者的印象当中,“夏日炎炎如火烧”;但在苦雨多雾的英国,夏天则是明媚的开花时节,第三行“五月的鲜花”更证此说之不谬。然而诗人刚说出“使君宛如五月天”,却又立刻觉得不妙:即使拿英国的夏天来比人,仍然是辱没了人,因为夏天还有摧残娇花的狂风,而且明媚的时节总是那样短促!有时阳光果然照耀了,却又未免太热;更多

6、的时候则是灰色的云遮盖了金色的天空。由此他又感叹人生之无常:“每一个美人总要失去美貌,即使没有突发的意外事件,也逃不过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变迁。” 文章到此,似已做不下去;开头的轻快换作了一时是沉重。但是不,诗人自有他的用意。在下四行,随着韵脚的变化,一个崭新的、可以说是惊人的想法直截了当地出现了:自然的变易虽如此,但是你的青春却永不消逝,你的美貌也永不失去;死神纵然厉害,却无法降服你诗人用了形象极其鲜明的一行来表达这个意思:“死神无从夸口,没法说你在他的阴影里徘徊。”好个“徘徊”!而“夸口”又证明莎士比亚用词之通俗。但是为什么这样有恃而无恐呢?在这四行的末行亦即全诗的第十二行这是一个压得住阵脚的

7、重要位置诗人才终于郑重宣告了理由:我的诗笔是不朽的,它写下了你的青春美貌,你就能与日月长存! 最后,作为全诗的结语的,是人的胜利的凯歌:只要人能呼吸,只要有眼识字,那么我这诗篇永存,你也就获得了不朽! 以上所作的,毕竟只是拙劣的、浅薄的释义而已,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有许多层意义的,可以发掘的东西还多得很。但是即使这粗浅的释义也告诉了我们:这首诗颇有发展变化,而且内容是富于革命性的。 先说发展变化。从上面的初步分析,我们已见到本诗意义的转折与突变,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终结。但是这个发展变化,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一首商籁体诗不过十四行,每行分成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组成,最后一

8、个音节押韵,韵脚的安排在莎士比亚的商籁体诗总是ABAB CDCD EFEF GG,亦即全诗十四行可分四组,前面是三组间行押韵的四行,等到最后则是直接互相押韵的两行。在本诗中,这个结构上的划分恰好同意义上的变化一致,第一组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和,第二组四行发展了这个意思,引到美人驻颜无术的感慨,等到第三组四行则新意突起,推翻前言,终于以胜利的二行作结。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不待多说;就诗而言,还必须注意声调韵律在传达意义上的作用,我们在前面主张要熟读、背诵,实际上就是要让声韵充分发挥它的力量。脱离了声韵,也就不存在诗了。 但是声韵、结构、形象等等,合起来只是为了产生一个总的效果:更圆满地、更如

9、诗人本意地表达内容。莎士比亚在这里表达了一个大胆的思想:美丽的东西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文学是人所创造的,因此这又宣告了人的不朽。这个思想并不是莎士比亚独有的,它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思潮所放出的一大火花。在中古教会压制下,人不但不是不朽的,而且是被看作生来有罪的,因为人的始祖亚当、夏娃就由于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给逐出天堂,他们的后代当然都是孽子孽孙了。现在却由于生产的发展,起来了一个精力旺盛的商业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唱对台戏,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发动了一个猛烈的攻势,以全人类的名义发言,宣告人所创造的事物的不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在起家的过程里,也对劳动人民做了许多残酷事情,例如为了多产羊毛而

10、进行大规模圈地,造成了“羊吃人”的血泪局面;但是他们在十六世纪反封建(大地主及天主教会)的斗争里却是曾经坚决一时的,在推动社会向前的运动里也是起过推动作用的。正是这个历史局面给了这首小小的商籁体诗一种特有的深刻与丰富。它不仅不是一首一般的抒情诗,或通常的爱情诗这里所赞颂的“美人”甚至不是一个少女,而是一个青年男子而且不止是莎士比亚一个人在发言。他不一定是自觉地在做别人的代言人,但是当他吸取了文艺复兴思潮里的精华,用他那蘸满了新时代的朝露的诗笔来写这首十四行诗的时候,他的强调口气吐露了一个新兴阶级的无穷自信,他的鲜明的、多变的、俯拾即是的形象反映了那些正在开辟新航线、新天地的人的活跃和冒险精神。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等到他对这批商贾兼海盗的人们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感到怀疑和厌恶,那就进入他写悲剧的时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