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盘趣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算盘趣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算盘趣闻录您知道吗 ? 我国在设计、制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当时解决大量复杂数学运算难题的有力工具,竟然是中国古老的算盘;您知道吗 ? 我国在“文革”后第一次高考阅卷过程中,统分员当时解决大量考生试卷分数叠加难题的有力工具,竟然也是中国古老的算盘; 您知道吗 ?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当时解决大量数学运算难题的有力工具,竟然还是中国古老的算盘 作为最有群众基础的国粹,作为中国的“第五大世界发明”,中国算盘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正如王丙乾先生所说的那样:“全国每天同珠算打交道的达数千万人。”于是,算盘趣闻因此大量出现,成为珠算历史和珠
2、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记录,耐人寻味。 朱德:难忘故居一算盘 1960 年 3 月 9 日 ,一生戎马倥偬的朱德同志终于抽空实现了他的“故乡之行”的夙愿,回到了他的家乡四川仪陇探访,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当他来到他的旧居大湾时,情绪非常激动,一边到各个屋子察看,一边用家乡话与乡亲们畅叙家常。当来到故居西屋时,他仔细观看后说:“我在家时就住在这里样子大体上差不多,不过当时的砚台很小,笔筒也是土瓷的” 说着说着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墙壁,扫视一遍后非常肯定地说:“当时墙上还挂了一架算盘。”人们听罢都很感动,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他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年墙上挂着的算盘。 邓小平:熟念口诀算细账 1978
3、 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不久有一次四川成都之行,他家乡广安县的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同志,代表家乡父老专程到成都看望这位 16 岁离开家乡远行、之后一直没能回故乡的乡亲伟人。 小平同志认真询问了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就掰着手指作打算盘样,熟念着口诀当场算起账来:“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人均年分稻谷 370 斤,折成大米才 260 多斤,农民的口粮太少,过不了关。”接着他又说:“我们广安人多地少,要想办法提高亩产到 1000 斤以上,人均口粮超过 500 斤,再有些积余,日子才算好过。还要养鸡养鸭发展畜业你们把我的话捎回家,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周恩来:不要把算盘丢掉 1972 年 10 月 14
4、 日 下午 5 时 30 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 在交谈中,周恩来总理询问了美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李政道回答了有关问话后说:“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这时周恩来同志向在座的同志说:“要告诉下边,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因为谈兴旺盛,这次会见时间竟破例地延续了近四个小时。 周恩来总理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从此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珠算界积极开拓和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审阅中国珠算积极活动家蒋畅行同志关于珠算问题的二致中央和科技界领导同志的陈情信后,
5、挥笔批示:“不要把算盘丢掉,交科学院、财政部研办”,又一次重申了周总理的指示。 陈云:算盘打出诗意浓 1976 年 11 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在杭州休养,有天上午 10 时左右,他来到玉泉公园参观菊花展览。当他走到金鱼池旁大厅时,看到一位会计员正在打算盘算账,他走过去和蔼地要求会计员让他试试。陈云同志坐下来,熟练地打起算盘来。新华社记者岳湖同志抓住机会,拍摄到一帧珍贵的陈云同志打算盘的照片。 1981 年 1 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同志见到这帧照片,被照片中蕴含的浓浓诗意所感动、所亢奋,于是诗兴大发,挥笔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
6、国之所倚。”从此,陈云同志打算盘的轶事和赵朴初的题照诗便成为中国珠坛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江泽民:叮嘱江平学算盘 1991 年初,江泽民主席在江苏扬州视察工作时遇见他的在扬州珍园饭店做临时工的外甥女江平,叮嘱她“业余时间学学算盘。” 1992 年 1 月 21 日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江苏常州刘国钧职教中心珠算教学时,不但详细地询问了该中心珠算教学的情况,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坐下来亲自打起算盘。 齐白石:戏画第一算盘图 算盘入画,自古有之。但无论是北宋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元初画家王振鹏的乾坤一担图,算盘都仅作画面小小点缀物而已。将算盘作为画幅主体,并出自名家之手的地道算盘图,大抵只有齐白石的
7、发财图了。 那是 1927 年丁卯年五月初的事儿,时年 65 岁的白石老人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这位客人与其他求画者不同,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老人从未画过的发财图。 齐白石有些为难,脱口便说道:“麻烦先生说几路听听。”客人不语,白石问:“要不要财神爷赵公元帅图 ? ”客人摇头。白石又问:“要不要官印、官袍之类 ? ”客人又是摇头。白石再问:“那就画张能够猎取不义之财的刀枪、绳索之类 ? ”客人还是摇头。 客人见白石实在无法猜到自己心之所想,便和盘托出说出自己的心思:“就画一只算盘,如何 ? ”白石老人闻言连连称妙,说道:“太好了 ! 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
8、乃仁具耳 ! ”于是一挥而就,画了一幅算盘图,取名为发财图。在空白处题字时,白石老人回想刚才与客人的对话,觉得非常有趣,于是以纪实的风格将这些对话题写在画面上。客人携画满意而归。 客人离去后,齐白石仍然未能从刚才的对话和话趣中拔出,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于是展开宣纸,按原样再画一幅发财图作为家藏,这便是北京画院秘藏的齐白石作品第 116 号发财图,每次展出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据悉,这是画作等身的齐白石先生惟一两幅以算盘入画的得意之作,同时也是当代著名画家惟一两幅以算盘为画面主图的国画精品。 胡平:看见算盘想起家 1995 年 8 月,时任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的原商业部长胡平同志在黄山视察时,听
9、说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居已经建成珠算博物馆的消息后,立即让陪同他视察的黄山市副市长杨立威火速从山上打电话给该馆馆长联系参观事宜,并很快就驱车赶到程大位故居。 人们考虑到胡平同志因刚刚攀登过黄山、腿脚肯定有些累丁,就准备了茶水,建议他先喝喝茶休息一下再参观珠算博物馆。谁知胡平同志未能采纳这个建议,而是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地在馆长陪同、解说下立即进入参观程序。胡平同志在故居楼上楼下和算盘珍品展柜间穿行观看,边看边感叹不已,连连说着:“看到程大位故居的算盘,我就想起我的老家,就想起在家乡学打算盘的事儿,就感到无比亲切”。 胡平同志对馆藏的每一件算盘文物都表现出浓厚的欣赏兴趣,尤其是对那只银锁算盘更是问得
10、仔细,当听完关于它的民俗学含义之后,胡平同志仍觉兴犹未尽,频频发问,兴致达到高潮。 余介石:故宫宋画觅算盘 余介石 (1901 1968 年 ) 一位在中国珠算史研究上功勋卓著的学者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故宫宋画清明上河图上发现了算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将中国算盘的发明时间又前推了三、四百年。 那是 1956 年的 3 月,余介石教授当时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中国算盘与珠算的发明时间”的问题。为此,他查阅、研究了许多宋代的典籍,并从郑振铎的清明上河图研究一书中得到启发,独辟“古画之中觅算盘”的蹊径。于是,余介石教授约了他的好友、著名珠算史家殷长生教授一块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古画
11、馆,手举高倍放大镜,隔着玻璃在珍藏着一张张古画的展柜前搜巡、寻觅突然间,他们的目光同时被定格在宋代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因为他们在该画的卷末赵太丞药铺柜台上,惊讶地发现了一只类似算盘的东西。 这可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余介石、殷长生两位教授紧紧抓住不放,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在“是算盘还是钱盘”的争议中坚定地确认并证明了“是算盘”。这期间,仅余介石教授为此研究寄给我国“珠坛泰斗”华印椿教授的信件和文稿,就达几十万字之多。这些信件和文稿后来在 1981 年 11 月中国珠协举办第一次中国珠算史研究会之前,由华印椿教授代为整理成余介石教授对于 中有关算盘图形的探讨的论文在会议上宣读,立即在中国珠坛和世
12、界珠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也是在这一年的一月,殷长生教授专门约请了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高级摄影师,到故宫博物院古画馆拍摄了清明上河图古画中的“算盘”特写放大图,终于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这件东西确确实实是一只 15 档中国算盘。这就是说:至少在张择端所在的北宋之前,我国就已经发明和使用了算盘。 金庸:读者质疑“金算盘” 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他的武侠小说代表作天龙八部中,有一个人称“金算盘”的人物崔百泉。不久前,金庸迷们终于想到就此“金算盘”的问题向金庸大师发出质疑您天龙八部中的崔百泉是北宋时代的人物,当时虽然已经有了算盘,但是人们却并不把它叫作“算盘”,因为“算盘”名称在历
13、史典籍上的出现,最早是在明代;既然是这样,那么北宋时的崔百泉怎么能叫“金算盘”呢 ? 这个问题着实吓人,倘若此问成立,那岂不是说我们的金庸大师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也弄错了吗 ? 北大中文系的孔庆东教授挺身而出向质疑说“不”,他认为:宋代典籍上找不到“算盘”这个词,并不等于当时民间就没有“算盘”的叫法,因为当时许多类似“算盘”这样的口头语言,都未能化作书面语言,因而无法从历史典籍中找到,这也是一个常识。 令人遗憾的是,一向快人快语、反应神速的金庸大师这次面对读者关于“金算盘”的质疑,不但反应迟钝,而且至今保持沉默。不知他这次能否找到什么“秘笈”来为自己解围 ? 李国强:未看算盘不登机 1997 年
14、 8 月初,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角镜杂志总编李国强先生来到安徽省黄山市采访。当他风尘仆仆地完成了原定采访任务,决定次日乘飞机返回香港的时候,夜间在宾馆里翻阅资料时猛然发现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居就在这黄山市,于是连夜拨通有关人员的电话,希望明天一早就去参观。当有人劝告他这次时间太紧,怕误了航班,还是下次再来参观时,他果断地说:“宁愿误次航班,也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第二天一早,李国强一行终于如愿以偿地参观了程大位故居和算盘博物馆,又是拍照又是纪录,兴致高涨。他对陪同参观的馆长说:“我从小就喜欢珠算,我的算盘打得不错的,这是最富中国特色的技术”。当人们了解到他是把行李先放好在车子上,待参观了程大位故
15、居的算盘之后再直接去机场搭乘飞机返港的情况后,便问他为什么这么急切地要来这儿参观 ? 李国强非常坦诚地说出他的心里话:“程大位是一代宗师,他的故居在这儿,我们过黄山而不入实为不恭”,说得大家都很感动。很快,他就在他主编的以政论性内容为主的广角镜杂志上图文并茂地刊发了特稿珠算宗师诞生的地方。 副司长们:这架算盘该给部长用 1996 年秋,财政部几位副司长来到程大位纪念馆参观,或许是由于职业因素吧,他们的参观情绪异常亢奋,提问也异常专业,没有一般参观者那些猎奇和疑惑。他们对许多算盘都了如指掌,对程大位的生平事迹也非常熟悉,因此,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前来参观的远客,仍然犹如故旧相逢、故地重游一般。 只
16、是看见长达 1 75 米 的朱载堉 81 档开方算盘时,几位副司长的眼中才闪现出欣悦的眼光,一个个或坐、或站地在这架算盘的前边摆出姿势、拍照留念,还一一伸出手指拨弄算珠。这时有一位副司长飞快地数了一下档位后不无打趣地说道:“这架算盘应该给咱部长用正合适,”大家顿时一愣,都不理解他怎么把这“算盘”与“财政部长”联系起来。但经过一番个、十、百、千、万地推算后,立即引来大家会意的微笑,连连称妙。在场的人们不便询问个中原由,便根据他们刚才的戏言表情妄加猜测:大概是指咱们的财政部长每年为国理财的庞大数目字,可能要达到 81 位数吧 ? 特殊参观者:见到算盘格外亲 在算盘博物馆的大量参观者中,不乏特殊参观者的轶闻趣事,这里略拾二则以飨读者: 一位山东的游客刚从黄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