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25558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第五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贡不愿别人把事情强加给他,也不愿把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认为子贡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B孔子认为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

2、舜那样的人才可以做到。C孔子认为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D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2)结合上面的语段,请简要阐述你对下面语段孔子所说的 “恕”的理解。(3分) 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C

3、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3分)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

4、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

5、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

6、德规范的要求。(4)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

7、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6)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8)仲弓问仁时,

8、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3分) (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10)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

9、解。 (3分) 四、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俸禄的方法。B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C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D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这就是谋求做官的秘诀。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子贡曰

1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能从广泛地施与别人好处,又能赈济大众这写事去行仁政,是圣人的事功。B、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所以还是不要从这些方面去行仁政。C、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仁道。D、孔子所施的教育,总是从平易、寻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骛远,这是孔子思想最可贵的地方,从本章就可以得到印证。2、孔子还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结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