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25221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全文),供大家参考。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1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2. 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3. 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教学

2、重点: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二、知识新授与应用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图3:有多少个黑点?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图5:“弗雷泽

3、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教师介绍学生认识。2、练习。三、回顾小结:学生谈收获。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2一、教学内容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二、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师:按比分配问

4、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二、指导练习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3学情分析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策略练习、反思、总结。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基本

5、训练: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二、按比例分配练习:(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三、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6、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7+3=1020=14(厘米)20=6(厘米)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五、课堂练习:伴你成长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4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3.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具学具:1.学生准备直径为4厘米、2厘米、3厘米圆片各一个,线,直尺.2.电脑软件及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谁能说说什么是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7、?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问: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回答:不能.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三、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

8、半径或直径)再看电脑演示(半径不同周长不同)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或半径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用线或滚动测量),再和直径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四、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五、统计测量结果.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六、电脑演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3.14”.七、看书后回答问题:1.是谁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6位小数

9、?2.什么叫圆周率?3.知道了圆周率,还需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表示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很快说出你手中圆片的周长约是多少?(取3.14)八、出示例1:一种矿山用的大卡车车轮直径是1.95米,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实际指的是什么?解:d=1.95 单位:米c=d=3.141.95=6.1236.12(米)答: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6.12米.九、课堂练习:1.投影: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出示“”,

10、错误的出示“”)(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3)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9.42厘米. ( )3.小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BCDE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如图)如果速度相同,两人同时出发,谁先回到出发地点?为什么?小明的路线长:203.14+203.14=62.8+62.8=125.6(米)爷爷的路线长:3.14(20+20)=3.1440=125.6(米)两条路线一样长,两人应同时回到出发点.4.一棵大树(投影)又粗又壮,不用锯倒大树,你能知道大树的直径是多少吗?讨论.结论:先测量大树一周的长度,再用周长除以圆周率,就得到

11、了直径.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努力研究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圆的周长应当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今后我们在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时一定要积极动手动脑,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知识.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数学5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3.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教学准备:放大镜教学过程:一、放大与缩小1.师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用,并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文字放大,引出“放大”概念。接着,

12、让学生观察教师用书上的课本同页内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引出“缩小”的概念。2.提出“说一说”的要求,师生举出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事例。(设计意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更清楚明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摆三角1.提出“分别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的要求。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2.提出“观察用3根、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3.交流学生观察、思考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由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能得到第三个图形。(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放大或缩小,不仅让学生清楚明白,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好。)三、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讨论:每个图形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2实际根小棒?然后再用小棒摆出个图形。第2小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深刻理解两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