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25010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是相对社会工作提出的,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效劳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职业,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效劳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精辟地指出:“民政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为深刻理解民政工作的内涵,准确把握民政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促进我市民政事业开展,现将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从2022年开始,民政部结合我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实际,就社会工作专业化、

2、职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扎实的探索。202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积极倡导有条件的省市大胆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定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法,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2023年12月12日,民政部在xx市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会议结合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提出了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相继成立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举办“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主题论坛。202223年6月28日至29日举行

3、首次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积极推动了民政系统社会工作的全面持续快速开展。 从202223年6月开始,我市组织多名民政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六年来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共计55名,其中市局直属事业单位13人,各旗县区民政局干部职工18人,其它工作岗位人员24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资格认证极大地推动了民政系统社会工作的全面持续快速开展。几年来,全市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于通过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设置专业岗位,落实相关待遇,建立健全

4、社会工作人才评价鼓励保障机制,自治区民政厅也提出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奋斗目标。确定了“民政系统涉及的社会工作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效劳、优抚安置及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效劳性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效劳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全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作,自治区民政厅与我市民政局在克旗热水镇共同组建xx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中心的培训基地,以保证积极完成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社会工作培训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我市而言,人们对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也比较薄弱,社会知晓度、认同度普遍较低。由于我市属

5、于遥远落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相对滞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救济、扶持及普通的社会管理上,更难于理解广义上的社会工作。因此,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鼓励机制的任务非常繁重。 (一)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的不断加强,民政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领域越来越宽,效劳对象越来越多,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这都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效劳机构,进一步创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6、高,人们对民政公共效劳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虽然我市民政效劳机构有了很大开展,效劳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效劳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效劳制度、专业化的效劳手段、职业化的效劳队伍,当前民政效劳水平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民政效劳领域广泛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提升民政整体效劳水平至关重要。 (三)随着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乡级行政区域不断扩大,加强民政基层力量已成为各级民政部门的首要任务。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工作对象集中在基层,各项政策法规的最终实施在基层,民政工作的实效也主要表达在基层。没有坚实的基层力

7、量,就没有蓬勃开展的民政事业。我市民政基层机构和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大力开展社会工作,结合城乡救助制度、社区建设和新农牧区建设,创新民政基层的管理体制,培育开展大量的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民政基层效劳组织,是解决民政基层力量薄弱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效劳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建设好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效劳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

8、,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稳步实施的原那么,充分考虑到“领域非常广泛,有些开展较为成熟,大局部才刚刚起步的现状,综合分析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先试点、后推广,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方法。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旗县区进行试点,率先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殡葬管理、社区建设及家庭生活效劳等比较成熟领域,进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或政府向专业社会效劳组织协会购置社会效劳。对其他旗县区和一些还不具备条件的领域,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实施。我市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在民政系统事业单位增设中级和初级社会工作师岗位或在民政系统招录

9、人员时,要对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国家资格认证的人员实行优先录取等制度,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鼓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留住、用好现有人才,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会工作中来。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力度。 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根底。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要积极协调教育、人社部门,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制定专业培训方案,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开

10、展进修、短期培训、函授等形式的专业化学习,参加专业领域内的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事迹报告、社会效劳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效劳水平。 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人才使用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岗位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前提,要根据人社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方法及其实施方法的有关要求,在民政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效劳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聘任体系,明确专、兼职社会工作人才匹配相关职称名额,不应同其它专业技术职称混淆,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助

11、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等技术职称应享有同等的待遇,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改善社会工作条件和环境。 第三、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质量。人才评价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一是要贯彻落实人社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法,精心组织好职业水平考试。二是要在市、旗县区民政所属单位及基层民政机构、社区效劳中心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制定公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和职称考试实施方法,明确职业范围和从业标准,建立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开展创造条件。 第四、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鼓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鼓励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鼓励的重点是在实施和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中,标准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和保险待遇,并使其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生涯开展空间,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对于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要与人事部门配合,进一步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鼓励保障机制。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