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包身工3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24432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包身工3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 包身工3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 包身工3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 包身工3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 包身工3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包身工3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包身工3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包身工教案 剑川县民族中学 段四环【教学目标】1.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以及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 2.学习文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培养对人的尊严、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包身工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对人的尊严、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教材分析】 包身工虽然是老文章,反应的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和我们有点隔膜。但是文章中表现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此文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教学设想】此文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 是我国报

2、告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比较长,采用打破传统的教法,长课短教,抓重点突破,分散难点,体现新教材的特征。【教学方法】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课外延伸(拓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具】多媒体【计划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进行课内素材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生活得幸福吗?看你们现在每天可以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学习,但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小姑娘,她们和你们一样拥有花样的年华 ,美好的青春,有梦想,有希望,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的憧憬,但是她们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扼杀

3、了。她们过着奴隶一般的猪狗不如的生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作家夏衍为我们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上节课我们对作者、背景以及报告文学体裁作了学习和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三、 检查预习制作包身工挡案卡片,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年龄: 性别: 绰号: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长达 个小时以上工作环境:三大威胁( 、 、 )三大危险( 、 、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 ,鸽子笼一般,充满了 、 和 饮食条件: (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劳动待遇: (成年人的三分之一)来历(身份): 思考:从课文

4、和预习卡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三、合作探究1、给包身工下定义。(阅读8-11段和35段,筛选重要信息)明确:包身工是指 (时间)在 里(地点)为 做事的一些女工(性质)。他们原本是 (来历),因为被诱骗而 (直接原因),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 (本质),命运极其 (遭遇)。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明确:分析:社会意义。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5、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四、交流讨论 1、课文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细节?明确: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典型事例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典型细节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典型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等。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明确: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并请小组代

6、表回答。教师补充何为点面结合。分析:“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

7、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

8、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3、重点探究:点面结合写作手法的作用 “面”上的描写使文章有整体感; “点”上的描写则使内容既充实突出,又形象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4、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

9、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五、课外延伸包身工已经发表八十多年了,可我们现在读来,仍能被深深地震撼。你认为文章的魅力何在? (学生思考,畅所欲言)六、课堂总结铭记历史,永不遗忘。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七、

10、作业布置借鉴包身工运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包身工晨起场景的描绘,请你描绘月假离校时同学们出校门的场景。(要求:300字左右)八、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点面结合面:人物群像 点:典型人物、事件和细节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的女孩 典型细节: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 典型事件: 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 九、课后反思 此次教学注重包身工这一主体的内涵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既深入分析包身工的内涵及其主题,又讨论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最后的课外延伸主要是结合了课后练习,让学生继续开拓思维,夏衍曾说:“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离开现在已经八十三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方面可能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恐怕也是本文过去一段时间退出课堂教学的原因,不过,从某个角度出发,我们仍能从中获益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