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23480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推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谁能说说它的意思: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

2、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田

3、园生活。(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

4、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疏通词句1、正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准确。指名朗读,教师点拨。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二人小组,翻译课文,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留待集体讨论。集体质疑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3、重点分类区别古今异义词: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嫩美丽 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

5、通 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 妻和子女 男子的配偶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不管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仿佛 隐隐约约 好像 去 离开 从到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 乃:于是,就、竟然 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于是,就 寻:寻找、随即,不久为:给;对、向;作为 复:又;再同义词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几个“然”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欣然:高兴的样子4、省略句(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6、 )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情况。二、齐读课文,明确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三、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文中

7、桃花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四、讨论上述问题。、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推敲字词:“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忽”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桃林美景的?划出相应的句子。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过渡:环境如此的奇异幽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了桃花源中人宁静生活环境)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刚开始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

10、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文中桃花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

11、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或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

12、,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五、主题探究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 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3、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作者虚构

13、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六、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

14、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