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23403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课的创新教学设计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而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创新教育入手。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人,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倡导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为导演,教材为剧本,学生为演员的

2、一场戏,现在看来仍过时,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共识的今天,更应该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学中应在问题情景的设置、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给学生建立一个自己思考问题,构建知识结构的平台。一、课题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二、教学目标2.1通过激励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1、2、3的推导过程。2.2在得出求以上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总结发现公式的应用。2.3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变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教学重点规律1、2、3的推导四、教学难点规律3的推导(观察、联

3、想、归纳、总结的思想)五、教学方法激励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六、教具多媒体或小黑板七、教学过程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请大家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生1:一般的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设首项为,公差为,则通项公式为。生2:一般的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为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等比数列,设首项为,公比为,则通项公式为。师:非常好!对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记忆较好。师:请看下面的问题。(1) 在等差数列中?(2) 已知,且有,求?生3:(1)中 (2)中将变为 是等差数列,师:很好

4、,大家对等差数列掌握得很好。师:大家再来看下列问题你能否解决呢?例1、已知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生4:(举手回答)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变为 师:同学们认真仔细思考一下,他说得对吗?生:(齐声回答)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呢?生:(齐声回答)因为此时,是变数,而不是常数。(学生大笑)师:很好,大家说得很对;既然不是等差数列,那怎么来求它的通项公式呢?(生思考,但很诧异)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该数列与等差数列有什么异同呢?生5:与等差数列有相同的形式,只是两者之差不为常数而已。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能否采用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来求呢?(思考,解决,问题激励,语言激励)(生推得,师欣赏

5、,鼓励学生,生板演,学生推导过程)生6:(黑板板演), 将以上个等式相加得到。师:你推导得出的通项公式是用什么方法呢? 生7:累加法师:很好!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例1和(2)两题有什么特点,从这两题中我们可 不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思考,问题激励,语言激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生8:(板演)规律1,数列 中,首项为(1) 如果(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且。(2) 如果“变数”时,用累加法求通项公式。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规律1,下面我们又有一个新问题,如何求:(1) 等比数列中,求?(2) 已知数列中,求?(思考,分析,计算)生9:(1)中是等比数列 (2)中利用累加法求师:我们来看

6、累加法对于(2)中适合吗?生:(齐声回答)不适用,那样求不出通项公式。师:我们仍然按照前面的探索经验,思考一下,怎样求?(生思考,解决,语言激励)生10:(板演) 以上个等式相乘得。师:(棒极了!)你能模仿一下规律1进行总结吗?生11:(板演)数列中,首项为(1) 如果(常数),则数列是等比数列,且。(2) 如果“变数”时,用累乘法求通项公式。师:非常好,大家很有创造性(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热情,创造欲,此时学生很有成就感)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总结的规律2;今天大家有没有信心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呢?生:(齐声回答)有!(高兴,激昂,小有成就)师:好!我们今天来检查一下你的创造灵感;例3、已

7、知数列满足,求(1) (生思考;计算;老师巡视,欣赏,帮助,个别学生解决问题)生12: 师:从以上这些我们观察都有什么特点?生13:(很快回答)老师: 师:很好!但他总结的全面吗?,要求,那么时,怎么办呢?生14:老师我补充,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师:很好!(学生齐声讨论规律3,老师板书)(规律3)在任何数列中, 有如下关系: 师:同学们今天很积极,有创造性,我们看下列问题如何解决:(1) 在数列中有,求?(2) 在数列中前项和,求? 生:(讨论 解决) 师:我们一起回忆,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生:(总结) 师:(补充,主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 规律推导的思路和联系。(2) 规律的结构特

8、点。(3) 常用方法:累加法,累乘法。(4) 注意最后要检查对于是否成立,成立就是,不成立就是要分开写。至此,我们学习了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得出3条规律,那么怎么求数列满足中的呢?生:(齐)我们自己想办法,探索,寻找。师:好!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很快地完成的。(问题再次激励学生去探索,此即为深后作业)八、教后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归纳,总结。最后找出一个普遍的规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顺应合理的逻辑结构和认知结构,从问题中反复对比,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规律与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科研习惯和方法,此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具有创新特点,板书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本文获得2006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