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22909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本山川-极命草木.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著名植物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征镒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任北京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12月任中国科学院党支部书记,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权威学者,当今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从事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年余年。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突出贡献。迄今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2个。发表各类论文140多篇,主编或编写了学术专著数十部,如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云南植被和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先后获国家级一、二等奖5项,院省级一、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9年获考斯莫斯奖(COSMOS Prize),2001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2008年荣获

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追求科学的执著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深深教育和熏陶着他身边的同行、同事和学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吴征镒自到昆明工作以来,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奋力开拓、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功勋卓著,为研究所和昆明分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一、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忠诚实践者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事业的动力源泉。希望大家在政治上务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认真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4、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吴征镒既是学者,又是老革命家。他很早就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在他入高中不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接着又是“一二八”抗战,吴征镒爱国心奋起,在扬州四乡奔走宣传抗日。1945年,吴征镒在闻一多的介绍下加入民盟。1946年2月,在云南大学标本室,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吴征镒按照党的指示致力于清华教职员读书会活动。每遇声援和签名活动,他就出入周培源、朱自清、汤佩松等著名教授家中征求签名。当年,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声明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当年在声明上签名响应

5、的有上百人,签名者第1排第1位即是朱自清,而第3排第11位就是吴征镒。据吴征镒回忆,1946年时,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他与吴征镒同住清华园图书馆北面的一个院子。“我们常常用家乡话聊天。”吴征镒回忆说,当时征集签名,朱自清先签了,吴征镒也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二、勤奋钻研,做先进科学文化的终身追求者置身于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人类对知识的需求、知识对人类的武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我们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自身发展积蓄能量、打牢基础。吴征镒是植物学研究集大成者,迄今,经他发现和命名的植物有1300种

6、以上(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2个),他也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助手都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去西宁,一个年轻人采了一大堆植物标本来请他定学名。吴征镒有个习惯,凡是有人来请他定学名,他是来者不拒。结果那天他给那些标本写拉丁文名、中文名,整整写了两个多小时之久。”中科院院士周俊如是说,“我们问吴老,你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好,他却说博闻强记,不足挂齿。” “天道酬勤”吴征镒的博闻强记来源于无时无刻不进行的研究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天不工作,比什么都难受”。周俊院士还透露说,野外考察的时候,吴征镒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

7、一路上就低着头观察植物。有一次在云南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里跌了一跤。“跌倒了他不是想着马上爬起来,而是左顾右盼地观察植物。他忽然见到了一株白色寄生植物,迫不及待地拿在手里一看,认出是锡杖兰,这可是在中国分布的新纪录!” 吴征镒的女儿吴玉说,父亲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坐在植物标本室里鉴定标本,一坐就是一整天,把吃饭都当成了麻烦事,谁也劝不动。无奈,我不得不和妈妈订下计策,骗父亲洗碗,才能让他稍微活动一下。”武素功是吴征镒进藏考察的助手。从西藏回来后,组织上安排他们到青岛疗养。提起此事,武素功“诉苦”道:“那哪是疗养啊?吴老让我把在西藏获得的一大箱子材料和标本带去,一到疗养院,就一

8、头扎进材料里。没有了会议和行政事务缠身,他一天到晚干得更起劲儿了,连午睡也没有了,我跟着他比在家里还苦呢!”但是,就这么“疗养”一个月,吴征镒编写出了西藏植物名录和西藏地名录两部重要资料。“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众多评价的回答。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三、与时俱进,做改革创新的不懈开拓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我们要抓住自己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依托“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开展,立足本职岗位,锐意开拓创新,把扎实苦干的精神与敢于突破的勇气结合

9、起来,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竞之业。纵观吴征镒的科研生涯,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是他科学研究的主线,“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这一真理在吴先生这里再一次得到验证。研究植物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早在1956年,吴征镒就前瞻性、战略性地向国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倡议。1958年,吴征镒与寿振黄又具体提出在云南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方案。至2006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1996年,吴征镒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并列”的观点,引起了世界植物学界的强烈反响。新观点的提出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

10、破,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1999年8月,吴征镒怀着对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了一封信,建议:“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对其中有近期开发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取DNA进行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这个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普遍支持。2004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3年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生物研究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对我国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脚踏实地,做伟大时代的辛勤创业者白春礼在今年6

11、月份召开的中科院青联会上指出:中科院的青年要肩负起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既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勇敢地承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又要“脚踏实地”,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遵守科研基本道德,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持之以恒,求实创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脚踏实地,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作风。在其九十自述中,吴征镒这样写道:“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我母亲家的堂名五之堂的由来,是大学中的一句儒家的话。我认为做科学研究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一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二是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三是上下求索,终有所得。”70多年来,恪守“五之堂”的家

12、训,吴征镒在植物研究的路上积累了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植物电脑”。1983年,吴征镒来到大英博物馆,英国人请他鉴定清朝时期驻华英国公使在中国采集的一些未能鉴定的标本。吴征镒认真观察后,用流利的英语说出了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曾经记录过的文献、资源开发的意义等等,令英国人赞叹不已。有一次去前联邦德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吴征镒能一眼辨认出路旁树底下的植物,稍有区别,也能分辨出来。当地专家们惊叹道,这种奇迹般的观察力,若不是他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坚实功底,简直是不可思议。吴征镒经常告诫年轻人:“与其浮在上面”做英雄,还不如“沉在

13、下面”踏踏实实做学问。他希望不要当“专一”的专家,要扩大范围,做全范围的专家。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怕困难,要甘于坐“冷板凳”。有些工作要连续几十年才能见成效,只有坚持不懈地辛勤努力,才能登上新的高峰。五、知荣明耻,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无时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们要积极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勇做当荣之事、严拒为辱之行,做精神充实、品德高尚、境界高远、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知荣辱、树新风、兴文明、促和谐的中坚力量。“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这是吴征镒送给学生的一句教诲

14、,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写照。岁至耄耋,吴征镒仍在忘我工作,并努力培养新人后学。2008年,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被众多植物学研究者奉若圭臬,意思是“陈说山川之原本,尽名草木之所出”。吴征镒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号召大家要遵循这种精神。而这位潜心植物学研究70多年,提出

15、一系列创新观点,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耄耋之年仍为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这一恢弘巨著不懈耕耘的老人,为这八个字做了最好的注解。吴征镒个人简历1938-1949 西南联大助教、清华大学讲师1948-1950 北平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1950-197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1958-1986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55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83 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85 瑞典皇家地理学会终生会员1987 前苏联植物学会外籍会员1987 中国植物志主编1990 主持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2001 国际植物分类学会会员2007 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获奖及荣誉1982 国家发明奖 一等奖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993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986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1995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求是科技基金会)1999 考斯莫斯奖 COSMOS Prize(中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2001 云南省政府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2008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