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22635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民函[2008]119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政部关于印发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民函2008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4号)有关规定,民政部对原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民政部二八年五月七日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一、填报说明(一)实施范围1. 本报表发至省级,由省级和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组织填报,通过信息系统逐级上报。同时,通过公文加盖公章逐级上报。2. 本报表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以上(含县

2、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二)填报方法本报表共分六种表式,即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三个统计表和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因灾倒房户台账、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个台账表。各种报表使用的范围和填报方法是:1. 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1)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2

3、小时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对于造成死亡(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含10人)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可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并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2)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

4、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3)核报在突发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后,各级民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3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5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县级民政部门发现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自然灾害,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情况。死亡人员身份确认后,填报因灾死亡人口台账(附表1),会同

5、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一并逐级上报。对于因灾倒损房屋情况,县级民政部门应掌握到户,并建立因灾倒房户台账(附表2)。2. 旱灾情况报告反映旱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填报相关内容),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县级民政部门进行初次填报,并逐级上报至民政部。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上报一次,直至灾情解除,上报核报。3. 半年报统计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情况。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和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报相关内容)。县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

6、核查上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于7月10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7月1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进行核查、汇总数据,于7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民政部门在上报半年报之前应与国土、水利、农业、统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进行会商核定。4. 年报统计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年报初报和年报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和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

7、报相关内容)。本报表在每年度的10月份和下一年度的2月份两次上报,分别为年报初报和年报核报。(1)年报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9月中旬开始,初次核查本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于10月15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10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进行核查、汇总数据,于10月2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民政部门在上报年报初报之前应与国土、水利、农业、统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进行会商核定。(2)年报核报县级民政部

8、门应在每年1月中旬开始,组织核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1月31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2月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根据民政部会商核定的灾情及时复核数据,于2月1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5. 冬春灾民生活救济情况报告统计冬春季节灾民生活救济情况,统计时段为每年的12月至下一年度的5月,一季作物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至下一年度的7月。填报表式使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报相关内容)。每年6月下旬开始

9、,县级民政部门应着手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上一年度冬季和本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已救济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附表3),并汇总数据,填写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于7月10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区域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1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省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报表会同半年报一起上报。每年9月下旬开始,县级民政部门应着手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年度冬季和第二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救济情况,入户

10、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附表3),并汇总数据,填写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于10月15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区域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省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2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报表会同年报初报一起上报。二、报表目录及表式表号表名报送期别填报范围报送日期及方式报送单位民统表1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快报(初报、续报、核报)乡、镇、街道见填报说明县级

11、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民统表2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半年报、年报民统表3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半年报、年报附表1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快报(初报、续报、核报)附表2因灾倒房户台账附表3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指标解释1. 灾害种类:指旱灾(包括干热风)、洪涝(包括暴雨洪涝、融雪洪涝、冰凌洪涝、溃坝洪涝、风暴潮洪涝和山洪灾害等)、风雹(包括冰雹、大风、龙卷风、雷暴和沙尘暴灾害等)、台风(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等)、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包括冻害、冷害、寒潮灾害和雪灾等)、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包括崩塌、地面沉陷、地裂缝等)、病虫害和其他灾害等。2. 灾害发生时间:指灾害发生的日期

12、和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和24小时标准计时方式填写。3. 灾害结束时间:指灾害过程基本结束的日期,采用公历年月日填写。4. 受灾区域:指本行政区域内受到灾害影响,且造成一定损失的地区。5. 台风登陆地点: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告的台风登陆地点。6. 台风编号: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告的台风编号填写,公历某年某号。7. 地震震中经纬度: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震中经纬度填写。8. 地震震级: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震级填写。9.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烈度分布,填写本行政区域内的最大地震烈度。10. 受灾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遭受损

13、失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1. 因灾死亡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2. 因灾失踪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3. 因灾伤病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受伤或引发疾病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4.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灾害威胁、袭击,离开住所转移安置到其他地方,并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或因断水、断电、交通中断等原因生活困难,需提供紧急救助的人口数量(包括非常住人口以及农垦企业、国有林场、华侨农场的受灾人员)。15. 被困人口:指因自然灾害造成交通中断,被围困在居住地48小时以

14、上,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6. 饮水困难人口:指因灾饮用水困难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7. 饮水困难大牲畜:指因灾饮用水困难的大牲畜(牛、马、驴、骡、骆驼等)数量。18. 受淹县城:指受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水位升高致使县城主要街区进水,居民住房、企事业单位等受淹,造成损失的县城数。19. 农作物:指粮食、经济和其他作物的总称。其中粮食作物是指稻谷、小麦、薯类、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总称。经济作物是指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蚕茧、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总称。其他作物是指蔬菜、青饲料、绿肥等作物的总称。20. 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

15、减产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下同)。21. 农作物成灾面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中,因灾减产3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22. 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中,因灾减产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23. 毁坏耕地面积:指因灾导致被冲毁、掩埋、沙砾化等,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耕地面积。24. 倒塌房屋间数:指因灾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濒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数量(包括农垦企业、国有林场、华侨农场中农户倒塌的房屋)。以自然间为计算单位,不统计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25. 倒塌居民住房间数:指倒塌房屋中以居住为使用目的,且正在使用的居民住房间数。26. 倒塌居民住房户数:指因灾倒塌居民住房的家庭数量,包括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等四类家庭。27. 损坏房屋间数:指因灾导致房屋部分承重构件出现损坏,或非承重构件出现明显裂缝,或附属构件遭受破坏,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才可以居住的房屋间数(包括农垦企业、国有林场、华侨农场中农户损坏的房屋)。以自然间为计算单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