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21742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人的生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人的生活建筑工人与其他进城农民工群体一样,处于“宿舍劳动体制”之下。建筑工地既是工人的劳动场所,也是生活场所,往往二者相距不远,并且构成一个略略封闭的围起来的“无人之境”。通常,人们在两种场合遇到这些建筑工人:媒体上讨薪,公交车或者火车站。当他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时,似乎也有两种形象:可怜、脏。可怜是因为弱势,是前两部分的重要内容。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为什么脏?是习惯于不讲卫生还是另有苦衷?这需要我们走进那个很少被关注的建筑工人的生活场所。一、伙食:“劳者工钱变饭票,工人谈何能吃香?” 食堂 建筑工地怪现象,每处都设两食堂。大的工人来就餐,小的“红帽”独分享。 大的食堂菜无味,早晚两餐尽喝汤

2、。残羹剩饭工人吃,卫生状况乱又脏。 小的食堂伙食棒,烹炸煎炒味俱香。每日翻新有花样,营养丰富肥满肠。 一个工地两种样,差别悬殊心发凉。劳者工钱变饭票,工人谈何能吃香? 这首名为食堂的诗出自河北籍谢师傅之手,他为我们描述了工地伙食的大概情形。 一个工地少则百十号人、多则上万人,这么多的人,他们怎么吃饭?对于没有到过建筑工地的人来说似乎有点难以想象。正如上面谢师傅所说,工地通常都有食堂,食堂的老板通常是工地负责人的亲戚之类,总之“有关系”的人承包。 通常食堂分为“小锅”和“大灶”两种类型,小锅主要为项目部等人提供餐饮,大灶则提供给普通的建筑工友们。 一般来讲,工友们是很难有选择权的,这主要源于两个

3、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钱约束。在工地,工友们不但很难按月足额发放每月工钱,而只能“借支”一些零花钱或者饭票、饭卡,因此工人绝少有钱能出去消费,甚至有的情况下外面摊点的东西便宜而且比工地食堂好吃,也因为持有的是饭票而不是出去; 第二,饭票约束。这里的饭票不同于第一种的意义,在有的工地,尤其是劳务公司较多的工地,往往“大灶”不止一个,不同劳务公司发不通的饭票,这意味着只能去响应的食堂吃饭,这样即使别的食堂稍好,也是不能选择了。 工人们吃饭不但选择少,而且往往也没有场所。在工地食堂就餐的工人,一到了吃饭时间,就拿着自己的餐具往食堂走,排队打完饭,要么回到宿舍吃,要么就直接蹲在食堂前的空地上吃起来。海

4、淀区某工地的一位工友说:“你看看我们,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这饭菜,实在是太难吃了,天天都是水煮萝卜和大白菜,油星子都见不到,一日三餐都是馍,我们是山西的,吃馍不习惯。经常都是看着碗里的水煮白萝卜大半天,咽了很久”食堂旁边就是马路,时不时还有拉砖的大卡车经过,飞尘弥漫,工人们也只能用手稍稍遮挡下。北京海淀区某工地发放的食堂饭票 建筑工地的伙食质量也往往为工人们诟病。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建筑工地的饭菜质量,70%以上的工友表示比较差。 对于工地这样的情况,现在也在工地打工的一位原山东老国企工人说:“我和他们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天天闻那个水煮白萝卜和大白菜的味儿啊,实在是难闻” 建筑工地上的劳动强度极大

5、,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往往要到晚上11点半才能下班,但是夜里食堂也不会加餐,工友们只得忍着饥饿疲倦睡去,第二天一早凌晨5点多就又要起床上工了。一位58岁的绿化工说:“我们从2月份中旬过来的,天天加班,早上6点半就要到工地上,中午11点半下班,下午1点半就要到工地一直到6点半才下班,从住宿区到工地走路得半个小时,晚上吃饭的时间才有半个小时,晚上加班7点就要去,一直要到晚上11点半下班,白天上了10个小时已经很累了,晚上还要加那么久,更过分的是,食堂还不加餐,我们的工钱一天才70(元),晚上回来再到外面吃,根本就没有钱了,通常很多人都舍不得。” 央视焦点访谈2010年9月11日播出节目“工资为何变

6、饭票”,之后引发了不少的争论和关注。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应该以货币的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但是建筑工地顽固地抵制这法律的落实。这种违法的做法不但损害了工人的劳动权益,也危及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工地食堂的设置并没有为工人的生活提供多少便利和实惠,倒是又配合了整个包工制度下对工人权益的损害。二、住宿:蚊虫老鼠常作伴,垃圾添色满天飞 在建筑工地上,工友们住的通常是工地旁搭建的活动板房,或者是临近尚未被拆除的废旧平房。一个房间里面少则住一个小班组10人左右,多则30-40人,不但拥挤而且一到夏天,卫生、通风等状况尤其糟糕。北京海淀区某建筑工地住宿区中的一间宿舍 房

7、间都比较潮湿,夏季有工友们反应说虫子、老鼠特别多,晚上睡着身上痒得很。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甚至有不少工人反映晚上被臭虫咬醒。 由于住宿区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大部分住宿区外面通常都堆放着很多垃圾,风一吹,臭气冲天,连过路的人都捂着鼻子跑;一遇到下雨,住宿区去往工地的土路就变得很泥泞,几乎难以行走。 工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吃住。在海淀区某建筑工地的工地东门外树林里的还有两百多人住帐篷,那里的情况就要更严重一些了,住的都是一些5060岁的老人,冬日里帐篷遮不了多少北方的严寒与烈风,站着一会儿,都冷得直发抖,听着嗖嗖的北风只透心凉。更别谈,他们每天都睡在这样的环境下。 北京海淀区某建筑工地中用帐篷搭

8、建起来的一间宿舍 在建筑工地上,来自江苏常州的晓明,水电工,他说:“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外面的垃圾,大风一吹,漫天飞舞也没有人管,无人清理北京海淀区某建筑工地住宿区中的住宿环境 近几年,很多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迁移或者夫妻俩一起迁移,我们在建筑工地的调查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工地上的妇女比以前多了。而“夫妻房”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但就我们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工地上的“夫妻房”也就是用帘子隔起来的一张床,他们往往与别的工人混住,有的则专门将几对夫妻集中在一间宿舍,就算是好的“夫妻房”了。北京某建筑工地住宿区中的夫妻房三、水电:严寒酷暑一样缺,借口安全为节约 “进了建筑工

9、地才知道原来照明电可以用36伏的!”北京部分建筑工地上住宿区的用电不允许使用220V而是36V,工地项目部的理由是:“用220伏的电存在安全隐患,禁止使用。” 36伏的电为工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便。 首先,手机充电难。现在工人们为了能让手机充到电,得到专门的充电房,特意守着才行,在ZS工地上的一位湖北的年轻小伙子和我们说:“我的手机是到了北京才买的,电池的电都没有办法充满,就在前两天,电池还被偷了一块。 第二,喝水难。据调查,仅有20%的工友们表示可以方便的喝到开水。往往比较常见的是,一个数百人的大工地就只有一个很小的锅炉用来烧开水,由于供需严重不平衡,往往水没烧开就已经没有了,工人想要喝上

10、开水只能靠运气了。有时有些工人下班得晚,食堂的饭菜也已经卖完了,买了泡面也只能干啃着为解决喝水问题,很多人买了热得快自己烧,但是36伏的电又如何能烧开水呢? 当问道“你们平时喝的开水是哪里打的啊?”BD工地的一位工人笑了笑:“开水?在建筑工地上,哪里会有开水啊?能有温水喝已经不错了。” 第三,酷暑无法排解炎热酷暑六月天,经理老板睡在空调间。 蚊虫叮咬让工人心烦,因为宿舍没有220伏的电, 工人用不上电风扇,因为公司领导都不管, 他们说是为了节约用电和人身安全。 这么热的天还要节约用电?! 让民工该咋办?-可怜 领导看见莫把我怨,因为天热我们要用电。 你们看该咋办? 一名河南籍建筑工友写给项目部

11、要求220V电的文字 这是一名河南籍工人2010年6月份要求供220V电而写的一首诗,深刻地反映了降低电压给工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障碍。 来自陕西的李师傅,说:“什么时候我们的工地能喝到开水?手机能充到电啊?” 不过建筑工地上没有热水喝并非完全是电惹的祸。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人虽被圈在了工地宿舍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2010年的冬天,海淀区某工地甚至连冷水都没有,因为没有专人负责,水管冻了,工人们只好去到邻近的一个工地上去接水,来回走路得半个小时。 四、洗澡:露天水池做澡堂正在洗澡的工友 与人们通常印象中农民工比较脏,没有卫生习惯的印象相反,我们调查发现,建筑工人下班之后往往都是先洗澡再吃饭。当然,

12、说是洗澡也就是提一桶水冲一下,只有很少的工地有专门的冲凉房。调查显示,建筑工地没有洗澡房的比例高达82%。 但是,冲凉有年龄、性别以及季节等方面的限制。夏天稍好,年轻工人们直接就可以冲凉,但是稍微上年龄的工人或者女工就不可能有这种方便了。而秋冬春季节,往往天气较冷,冲凉难以忍受,所以洗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有的工人只有花5元钱去附近的村子澡堂洗一下。可是受到生活费用的制约,这种情况很难每天如此。 对建筑工人基本生活状况的了解,我们发现,生活状况与劳动权益是紧密相连的。这最主要表现为目前建筑工人的工资制度使得他们必须吃住在工地宿舍里,而处于绝对弱势的他们在生活方面基本设计都缺乏的情况下默默忍受着煎熬。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常所见的那些“脏”“不卫生”的形象恰恰是建筑工地的用工体制通过这种工地生活安排生产出来的,是建筑工地劳资关系的另一种表现,而非工人的生活习惯使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