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2156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剑的历史与介绍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剑者,短兵之祖。相传创自轩辕之时,有书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仙乱纪时,仙妖皆以其为利器,各以神通御剑凌空,往来刺击,伤于其下者甚重,因此又名凶兵之首。仙乱纪后,无主之剑散落世间,而世人已不得其凌空刺击之法,遂手持技击,其利亦不可挡。人皆仿其形,随身佩戴,以为兵器,而上古仙剑则逐渐失传,终不可得见。数千载后,寻仙众门兴起,其中有游侠之一支,精通剑击之术,心剑相通,终以剑入道,获御

2、剑之法。该门弟子行走天下,皆身负数剑,倚为法宝,遇有妖者,即飞剑除之。而上古灵剑亦渐为人所知,该门弟子如获灵剑,则御剑威力更增,所向披靡。产生在商代,较短,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

3、。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然而战场上剑却也是从唐开始没落的,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 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

4、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我国现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剑出现在殷周时期. 剑最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距今约六千年出现,当时是以石或玉制成,一件保存最精美的出土玉剑就是用整块岫岩玉磨成的。青铜铸剑最迟出现于商代中期

5、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最初是曲柄短剑;商代晚期演变成直柄短剑,形状也有很多变化。现今最常见的是吴越地带的形制。青铜剑的铸造技术非常高超,剑身是铜,而剑刃是铜和锌、铬的合金。剑上的纹饰和涂剂亦很先进,涂剂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令青铜剑埋在土里,依然能好好保存。青铜剑到秦汉时代,由短剑变成长剑,最长的竟超过 90 厘米,表示易折断的弱点已能基本克服。青铜剑之后接着有铁剑,在过渡期间出现的是铜柄铁刃剑,铸铁炼钢的技术正不断发展。中国人懂得利用铁在商代已经开始,当时的人利用非常稀有的天然陨铁打制剑的锋刃。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铁业较为发达,制铁剑的数目也较多。19791981年在湖南益阳赫山庙战国早期墓中出土

6、的一把长钢剑(78厘米),经金相检测后,发觉它是以块炼铁渗碳,而反复锻打而成。这标志钢剑的出现。剑在战场上的使用到西汉时已渐渐被刀取代;当时出现的是环首直刀。晋朝时,虽然冶铁炼钢技术已相当发达,但用于制剑不多;而剑只用作礼仪和装饰。当时甚至时尚佩镶宝石的木剑。总而言之,剑作为战场兵器已演变成礼仪、权位象征及民间武器。自铁剑和钢剑取代铜剑,制剑由铸造改成为锻打;反复锻打除令铁块成形外,还能使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物减少并细化而提高钢铁质量。最早的锻打制铁剑出现于西周,是将整块炼铁直接锻打而成,质量普通。战国末期,块炼铁渗碳锻制钢剑出现,到西汉时,这种技术已普遍用于制剑。块炼铁渗碳后反复折迭锻打,

7、令杂质减少、细化,组织更均匀。西汉后期,出现了炒钢技术,将生铁里的碳氧化掉,变为熟铁,再渗碳反复加热折迭锻打成剑。同时出现的技术还有铸铁脱碳,加热局部渗碳锻打。炒钢折迭锻打技术运用的同时,还有淬火。经科学检测,出土的战国末期钢剑曾经加热至摄氏九百度以上进行淬火。剑刃淬火令硬度提高,更加锋利。将钢材折迭锻打的次数愈多,剑的组织更均匀,质量更高。当时折迭锻打的次数简称为“炼”。出土的东汉钢剑有铭记“五十湅炼”、“三十湅炼”,科学检测即为折迭锻打的次数。今所谓“百炼钢”,表示钢器折迭锻打的次数很多。两汉之后,以上的制刀剑技术不断发展、提升和普及。可是随着剑的用途改变,晋以至元朝期间剑大量减少,直至明清时期剑才复趋普遍。中国素来不大重视剑的保留,导致中国剑大量流失和毁灭,使剑文化与整体中国文化比较,完全失去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