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208965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

2、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2)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陈桥兵变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

3、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3、情感目标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难点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式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

4、交互讨论。 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二)导入设计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教学导语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1

5、西汉的建立:秦朝灭亡以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七国之乱出现的原因:A汉初的地方管理措施及后果: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郡国并行制: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

6、,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明代曾分封诸王于各地,靖难之役后,也将权力收回。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A、汉初地方管理措施的后果:中央和封国矛盾的激化: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形成割据势力,甚至觊觎帝位,对中央构成严重威胁。B有识之士及主张:诸侯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有识之士纷纷上书,主张削减封国,强干弱枝。C汉景帝的举措:削夺王国封地: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3.

7、七国之乱的经过: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4.七国之乱的结果: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平定“七国之乱”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举措。()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1)建立中朝关于中朝: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

8、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从此,中朝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任用地位较低的主父偃等建立内朝,参与谋议。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权的。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

9、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曹、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

10、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2)设置刺史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西汉的“刺史”实质上是皇帝的的“特派员”,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设置“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3)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P10课中思考题提示:共同之处在于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评价(1)积极作

11、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中国古代多次出现外戚或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过重,缺乏制约机制。(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战乱()藩镇割据1背景: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唐代的节度使除控制大量军队外,还

12、掌握着地方的行政权和财政权,势力异常强大。2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藩镇的特点:事实上拥有政治上的自主权,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有财权,节度使本地税收,自己支配。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起封建依附关系。3.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1)原因: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

13、展。(2)出现: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3)影响: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五代”是前后相继的,“十国”基本上并立的。五代十国实质上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2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南方局势相对稳定。一些政权保境安民,劝课农桑,所辖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3后周的壮大五代后期,后周世宗积极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周世宗改革是后周迅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的建立

1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厢兵、乡兵、蕃兵是地方部队,战斗力较弱。(2)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功夫悍将的权力。中央分割相权为三地方州郡直属中央、置通判限制州郡长官、废武用文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将掌握,以免拥兵作乱。(3)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北宋加强中

15、央集权的特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2影响: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教学日记: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1)收精兵P12课中思考题提示:赵匡胤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采取和平的方式剥夺他们的兵权,避免了杀戮和政治动荡。同时,避免了被世人指责为“暴君”。A改变机构设置:宋太祖将实力强大的禁军分别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