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208035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调研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春节家乡【一】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 祟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 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

2、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 压祟钱 ,又因 祟 与 岁 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 压岁钱 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

3、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 千秋万岁 、 天下太平 、 去殃除凶 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 立春日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

4、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 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 财源茂盛 、 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 联 与 连 谐音,预示着后代 连连发财 、 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

5、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 好吃不过饺子 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 馄饨 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 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 角儿 ,它是后世 饺子 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

6、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 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 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 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 匾食 的 匾 ,如今已通作 扁 。 扁食 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 饺儿 、 水点心 、 煮饽饽 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 更岁交子 之意, 子 为 子时 ,交与 饺 谐音,有 喜庆团圆 和 吉祥如意 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

7、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 浑囤 的谐音,意为 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用嘴咬吃。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 招财进宝 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

8、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 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

9、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二】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 福 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守 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

10、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 守岁 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

11、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 岚 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 正财神 外,民间还有 偏财神 五显财神、 文财神 财帛星君和 武财神 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 显 ,故称 五显财神 。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 财帛星君,也称 增福

12、财神 ,他的绘像经常与 福 、 禄 、 寿 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进宝 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 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 抱路头 亦即 迎财神 。信奉

13、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贴 窗 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 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

14、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拜 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 拜年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 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 恭喜发财 、 四季如意 、 新年快乐 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放 爆 竹中国民间有 开门爆竹

15、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 、 炮仗 、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

16、,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 山臊 。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 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 编炮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 爆竹 。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