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206874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治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康利针灸推拿学校小儿常用治法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儿生理和病理上的特点,故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各种疗法的运用上,都有许多特点。小儿疾病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还有药物外治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刺四缝疗法等外治疗法,小儿常用的治法有: 一、常用内治法则 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之后,应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按照八法原则,根据

2、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多种治法。 1疏风解表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风寒外感可用疏散风寒的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如见夹滞、夹惊、夹痰等兼证,可加止咳化痰、消食导滞、熄风镇惊的药物。 2止咳平喘法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风寒之邪阻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咳喘久发,则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

3、可加温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 3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时,可用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毒化湿;湿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当出现丹毒,疔疮走黄、下痢脓血等火热实证时,可用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清火解毒;当肝胆火旺时,则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解毒泻火。 4凉血止血法适用于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

4、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及云南白药等。单味药,如参三七、白芨、仙鹤草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小儿血证常同时见有气虚、阴虚、脾虚等,病情复杂多变,临证时在凉血止血的方药中加补气、养阴、健脾的药物同用。 5消食导滞法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积滞之证,如婴儿泄泻、积滞、疳证等,见脘腹胀闷,肚腹作痛,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苔厚腻,脉滑等。常用方剂为保和丸、消乳丸、枳实导滞丸等,单味药,如鸡内金、麦芽、山楂、六曲、莱菔子也有消食导滞功效。麦芽能消乳积,山楂消肉食油腻,六曲善消谷食积滞,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鸡内金能消各种食积,并具有开胃作用。 6镇惊开窍法适用于小儿抽

5、搐、惊痫等证。证见惊惕不安,四肢抽搐,烦躁昏睡,惊叫急啼等。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急生风,颈项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镇惊熄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红灵丹等辟秽开窍。 7利水消肿法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短少的水肿证。证见颜面、四肢及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等。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可用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若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车前草、玉米须、荠菜花等单味药也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疗效。 8健

6、脾开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疳证、厌食等证,见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后腹胀,舌淡,苔薄,脉弱等。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丸等。脾虚气弱的小儿由于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故健脾补气方药中可加砂仁、陈皮、佛手、谷麦芽、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 9培元补肾法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证见囟门逾期不合,头颅明显增大,坐、起、站、立、生齿明显迟于同龄小儿,夜尿频多,遗尿等。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参蛤散、黑锡丹、桑螵蛸散等。小儿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品。 10活血化淤法适

7、用于各种血淤证。证见腹痛拒按,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口唇色暗,舌质紫暗,有淤点淤斑,脉涩。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淤汤、少腹逐淤汤、桃仁承气汤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化淤方中,常加行气的药物。 11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小儿元阳衰脱之危重证候。证见面色苍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等。常用方剂为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12养阴生津法适用于小儿阴液虚亏,津液耗损之证。证见夜间干咳,盗汗,口舌干燥,频频饮水,舌红少津等。常用方剂为沙参麦冬汤、增液汤、大补阴丸等。 二、常用外治法 (一)外治法的优点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内治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

8、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能在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因此,这是家长寄予希望和医务人员努力寻求的一种治疗方法,故自古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各种外治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易为小儿所接受,应用得当,也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单用或与内治法配合应用。 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诸法相通,也需视病情之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外治法通常按经络俞穴选择施治部位。理淪骈文略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外治与内治的取效机理是一致的。 (二)外治法的种类 目前儿科临床上的外治法,主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这些方法,药简效

9、捷,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1熏洗法是熏洗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汽熏洗患儿体表,使气血流畅、腠理疏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皮疹及小儿麻痹症等。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透疹,用浮萍、芫荽自、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让体表接触药气。肾病水肿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 2涂敷法涂敷疗法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马齿苋、鲜乌敛莓、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以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背部,治疗肺炎喘嗽后期湿罗音不吸收者

10、。 3罨包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是将药炒熟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尿闭等。 5敷贴法敷贴法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五倍子研细末,加醋或水调敷脐部,治疗盗汗;用阿魏、硼砂研细末,加白酒调和敷脐部,治肝脾肿大;用吴茱萸、小茴香研细末,加酒敷脐部,治疗虚寒腹痛等。 6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

11、口疮等。 7药袋疗法选用山柰、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经常佩戴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常用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的穴位,或用艾条灸经络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小儿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痿证、小儿暑温后遗症等病的治疗。小儿针灸穴位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对针灸有恐惧心理,故小儿针刺不宜深刺和留针,一般采取浅刺、速刺的方法。常用: (1)蜂刺法:是指在针尖刺进皮肤时,将拇食指迅速微捻45o,随着捻

12、转迅速将针提出。 (2)镇解法:是抑制疼痛、解热驱邪的泻法,针快速刺入皮肤,捻转角度180o,针体进入一定深度后,即连续捻转数次,然后停捻,留针数秒钟后,随后捻针缓慢退出。 (3)激发法:是一种激发兴奋的补法,以轻微的捻转,将针尖刺入皮肤,捻针角度小而慢为90o,待针刺渐渐抵达适当深度即迅速将针提出。 (4)调整法:是一种调和气血的手法,轻微捻转,将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在90o以内,进针到适当深度即退针,自进针到退针都应缓慢均匀。 2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应用各种手法作用于机体的体表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促进气血流行,疏通经络,安定神志,调和脏腑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

13、疗哮喘、食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定。 常用手法有按法、摩法、拿法、掐法、揉法、滚法等。捏脊也是推拿疗法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于治疗疳证、遗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 3灯火燋法本法古称“神火”。操作时用灯芯蘸麻油,燃火,烧灼所选的穴位或部位,手法必须迅速,一触及皮肤随即离去。古人用治脐风、惊癎、风痰闭阻、卒死等。幼科铁镜中取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共十三燋,治疗脐风。现代用灯火燋角孙穴治疗流行性

14、腮腺炎有效。但是,对邪已入里的实热证,久病体弱、久热消渴、阴虚火旺等证,均不宜采用此法。 4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有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祛风散寒、舒筋止痛等作用,常用于肺炎喘嗽、哮喘、腹痛、遗尿等病证。儿科拔罐采用口径较小的竹罐或玻璃罐,留罐时间宜短。取罐时注意先以示指按压罐边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自行脱落,不可垂直用力硬拔。若是高热惊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的小儿,不可使用此法。 5割治疗法本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常用以治疗疳证和哮喘等病证。割治部位常取两手掌大鱼际处。具体操作方法:将两手掌大鱼际部位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1cm处,用0.4cm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约长0.5cm,然后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使皮肤复原,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其上,若有出血则稍加压迫,然后用绷带包扎。5日后即可解除包扎。在包扎期间,注意防止感染。 河南康利针灸推拿学校www.xueanmo.org 中医治疗癫痫病最好医院 http:/ http:/www.xueanmo.o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