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205770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探讨-经济学与农村研究等专业-本科毕业论文.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1绪 论1.1论文选题的背景1978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的推行,农户通过承包合同的形式,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一土地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可以在“包”来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激发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分散经营模式本身的特性及土地制度在流转问题上的设计缺陷,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能持续提高,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农民通过承包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完整,没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使他们感到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表现为对土地的投入逐年减少,致使地力持续下降,并且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农民离开土地,

2、使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集体土地的转让,农民没有平等产权人权利,使集体农地不断向国家低价单向转移,造成了农民占有和使用的土地大量减少。据有关专家估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给被征用土地农民造成的资金净损失竟达2万亿元。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及现存经营模式框架内,农民在其资源禀赋约束下的投入产出已经达到了一个长期均衡点。所以,农地无法自由流转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已日益陷入困境。因此,在生产技术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的刚性约束下,进一步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及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

3、收的根本出路。转变思想观念,变革农业经营模式势在必行,那么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对经营模式的变革起怎样的作用?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下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的实施变革?本文以成都市郫县农地使用权流转下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分析。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成都市近郊,幅员面积437平方公里,辖14个镇,常住人口48万,从事农业人口将近40万人。该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光照较好、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951.6mm,年日照时数1286.9h,非常适合农作物种养殖。其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故有“银郫县”之称1。近几年郫

4、县率先大力推行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并创出了“郫县模式”的土地整合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很快,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将近70%,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县。因此,以郫县为例,分析具有完整意义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意义。1.2论文研究的意义首先,本研究的理论意义:1)从农地制度变迁的视角,以演化的观点看待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打开了农地使用权流转变迁的理论黑箱,从而能够重新认识农地制度变迁,即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意义。2)深入分析农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相关性,将土地制度与经营模式结合起来,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在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变革中的作用,

5、避免了新制度经济学在这方面的偏颇,从而更贴近真实性。3)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模式的深入剖析,引入计量经济模型,直观了解各种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一种较完善的经营模式,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其次,本研究的现实意义:1)通过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条件、影响因素、政策选择及相关绩效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政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实践依据。2)可以充分揭示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性,说明中国农业滞后仍然有制度性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3)现如今补贴政策已经难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唯有实现农地使用权流转,将农地重新集中,改变“单干”的分

6、散经营模式,以探求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极大地改变当前耕地一方面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闲置的状况。4)探索合理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更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总之,合理有序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会加快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因为未来内需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民能否顺利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人口的转化,这种模式的结果必将带来对教育、住房以及市镇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下的农业经营模式变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对国内宏

7、观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判断指标。1.3文献综述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国外的研究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合同制模式。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合同制适应面广,农场主与农业合作社、私人公司、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之间都存在着该种模式。较典型的是法国的合同制,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企业与农场主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了较完善的利益联接机制2。(2)农业合作社模式。指由农场主(农户)自愿联合起来形成的集体经济组织,旨在增强

8、农业竞争力和维护农户利益。各国农业合作社内部的活动都遵循“自愿开放的社员资格、民主控制、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等合作社原则。社员不仅可以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利润,还可以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后那一部分增值利润的大部分。合作社模式是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中最为普遍且发展较成熟的组织形式。(3)农工商综合企业模式。指工商企业通过将工商资本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通过兴办工厂式的农业企业而渗透到农业中,或与从事高度专业化生产的大农场合作而实现的供产销垂直一体化经营格局。其实质是一个产权独立的统一企业。综合体的业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养鸡、养牛等容易形成工厂化经营的领域。美国是实行该模式的代表。自20世

9、纪50年代以来,农工商综合企业经历了从出现到稳定发展的过程。1978年时,其销售额占到农产品总销售额的22%。但由于该模式需要达到的要求较高,如庞大的经营规模、雄厚的资本等,且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出现。所以,农工商综合企业模式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3。(4)联营体。联营体又叫混合型公司,是指由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等多种资本,以相互控股投资形式混合而成的联营体。其特征有:联营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制和股份制;它往往是跨国农业集团,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联营体还包括政府办的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联营体是市场竞争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它一般形成对某个或某些行业的较大范围的垄断4。2)在国内,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

10、,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何走好是关键,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2)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原因)和客观必然性;(3)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4)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5)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有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主要观点有:王学林,蒋永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2003)经分析得出:“专业市场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较为初始形态,客观上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发展中必然保持一定

11、的比例;“公司农户”目前还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合作组织和其它形式在逐步发展之中。概而言之,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处于成长阶段,并在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陈军,隋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2007)提出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倡不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认为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宜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经济发达地区适合“公司+大户+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于兴江(安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2006)提出要建立县级农业产业发展协会。蒋永穆,郭晓鸣,纪志耿(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创新研究2007)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导和操纵”到“引导和服务”过渡;要创新农村融资模

12、式,探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预收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新的融资途径,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加强对农户的培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外,修正现有的农地管理制度,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工大户的用地性质问题。杨明洪(从“中心化模式”向“中间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化分析2008)提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进行着从 “中心化模式”向“中间化模式”转变,“中间化模式”由于对外生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杨明洪,孙继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例2008)以各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数为权数,利用

13、三批初次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定量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产业化表现出较大空间分布性,地带内部差异构成了总体差异的主要部分。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布基本不受全球化程度的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各地区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公路营业里程与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分布存在微弱的倒U型关系;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铁路营业里程、各地区财政支农情况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异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井虹(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载体2001)提出乡镇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并建议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低、小、家与高、大、外结合,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结合。曾尊

14、固,熊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作经济组织地域模式探析2000)提出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合作经济地域模式龙头加工企业牵头组织的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专业营销联合体、专业协会+专业户模式,并探讨了其运行方式及其在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经营环节、不同地域的适应性。贾伟强(“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合作机制研究2007)详细分析了“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弊端,违约率高、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等,提出该种模式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如加强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等。柳金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2006)指出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农业

15、产业化的发展,农民增收。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研究成果,目前从理论层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模式选择问题已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但均没有提出较为完善的经营模式,而且从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联进而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文献还很少,以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进行实证建模分析方面也很欠缺。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提出一种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352农业经营模式转向产业化经营的现实必然与路径依赖2农业经营模式转向产业化经营的现实必然与路径依赖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在经历了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合作化经营、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分散化经营之

16、后的今天,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变革方向日益明朗,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巨大优越性。农业产业化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而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概念。至今学术界对其内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对其实质的理解没有太大分歧。农业产业化的一般定义可概括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的增殖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现代化经营模式1。其实质是经营一体化,由有关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组成主体都可获得产业链的平均利润。2.1农业经营模式转向产业化经营的现实必然性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