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20478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养鱼学(1-8章本科).doc(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论 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以水产捕捞、水产增氧殖、水产品加工和运销为中心的一个生产体系。池塘:人工开挖、整理或天然形成经加工改造而成的小水体。 池塘养鱼:利用池塘,在人为的条件下,在技术上实行混养、密养、投饲施肥和轮捕轮放等综合技术措施,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 池塘养鱼学:是渔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小水面养殖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营养、生理活动、栖息习性、以及鱼和鱼、鱼和其他动物体、鱼和水体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使单位水体获得最高亩产量的生产科学。第一章 鱼类学基础知识 一. 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中,通常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和平衡器官的变温脊椎动物。

2、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个体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古生鱼类、现存鱼类的科学。 第一节 鱼类的形态结构 一 鱼的外部形态(一) 鱼的外形 1体型:常见鱼类的体型有四种 纺缍型:如金枪鱼、四大家鱼等,适于中下层快速游泳。 侧扁型:如团头鲂(武昌鱼)、长春鳊、银鲳等,大多数生活于平静的水中。 平扁型 :如鳐类、平鳍鳅等,生活于水底层。 园筒型:如黄鳝、鳗鲡等,缓游,适于钻洞穴。 2鱼体分区:鱼的身体一般左右对称,整个身体明显地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头部(硬骨鱼类):从头的最前端到鳃盖骨的后缘(除鳃盖膜外)。(板鳃类则到最后一鳃孔)躯干部:从鳃盖

3、骨的后缘(或最后一鳃孔)到肛门或体腔末端。尾部:从肛门到尾鳍的末端。 (二)鱼体外部结构1 头部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等。1).口:是捕食器官,口的为型有三种: 上位口:口位于吻的前端,下颌长于上颌。下位口:位于吻的前端,上颌长于下颌。端口位:口开于吻端,上下颌等长,2).唇:是围绕在口边的一层厚皮,一般都不发达。3)须:常着生于口的附近,有感觉作用。(鲤有须2对)4)眼:常位于头部两侧的上方,是视觉器官。5).鼻:对于硬骨鱼类,在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孔,每个鼻孔又由瓣膜分隔成前后二小鼻孔。是嗅觉器官,无呼吸作用。6).鳃孔:硬骨鱼类头部两面侧的裂孔。2.躯干部:包括鳍、侧线、鳞

4、片、皮肤等。 鳍:是鱼类平衡和运动的器官。(由支鳍骨、鳍条、肌肉、皮肤组成)。鳍可分为: 奇鳍:单一不成对,位于体的正中,包括背鳍(D)、臀鳍(A) 和尾鳍(C)三种。 偶鳍:成对,位于体的两侧,包括胸鳍(P)、腹鳍(V)。 皮肤:有粘液腺,能分泌粘液。 鳞片;大多数鱼的皮肤上都长有复瓦状的鳞片,具有保护作用,是皮肤的衍生物。侧线与侧线鳞:在躯干的两侧,有许多穿有小孔的鳞片,这些小孔所排列成的线状,叫侧线。长在侧线上,这些穿有小孔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二.鱼的内部结构(一)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1. 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幽门垂、肛门等。 (1)口咽

5、腔:由于鱼类的口和咽无明显的界限,一般统称为口咽腔。口咽腔内有:齿、舌、鳃耙。 齿:有把握和撕碎食物的作用,而没有明显的咀嚼作用。 舌:都不发达,长在舌基上。鲤科鱼类的舌头不动,少数没有舌头。作用是帮助摄食。 鳃耙:着生在咽部、鳃弓的两侧,呈内外两列,一般呈杆状或小瘤状的小突起,有保护鳃丝和过滤食物的作用。(2)食道:鱼类的食道短而宽,壁厚。(3)胃:紧接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大的部分。近食道部分为贲门部,近肠的一端为幽门部。大多数鱼类有胃,但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没有胃。(4)肠:大多数鱼类的大、小肠分化明显,肠的长短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类 杂食性鱼类 滤食性或植物性鱼类(5)肛门

6、:肠道的最后开口处,消化管中的残渣由此排出体外。2 消化腺:主要有肠腺、胃腺、肝脏和胰脏。 (1)胃腺:是一种埋于胃粘膜内,开口于胃粘膜表层的管状腺,能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呈酸性。 鲤科鱼类(还有隆头科,龙头科等)无胃,也就没有胃腺。 (2)肠腺:结构与胃腺相似,是多细胞的管状腺,能分泌肠消化液。 (3)肝脏:鱼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多为二叶,呈黄色或黄褐色。能分泌胆汁。 (4)胰脏:是鱼类最重要的腺体,硬骨鱼类一般看不见,呈弥散状,能分泌胰液。(二) 呼吸系统主要是鳃,有些种类还有辅助呼吸器官。鳃:由鳃弓、鳃间隔、鳃片、鳃耙四部分组成。在硬骨鱼类,鳃间隔(两列鳃片之间的结缔组织支持物)趋于

7、退化,所以鳃片游离。(三)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鱼类和人类或其它哺乳动物血液循环途径不同。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是一封闭式的单循环。 (四)鳔:位于消化管的背方,脊柱和肾脏的腹面的囊状物,里面充满气体(CO2、N2、CO2)等。功能: 1)调节比重: 2) 呼吸作用 3)感觉作用 4)发声作用 (五)排泄系统:主要是肾和鳃来完成。鳃主要是排泄尿素和氨(包括肾脏和输导管)。1 肾脏:是主要的泌尿器官。鱼类的肾脏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分成两个阶段:前肾:胚胎时期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的最前端,由许多按体节排列的前肾小管组成。中肾:成体的泌尿器官,为块状而结实的腺体,紧贴切于中段体腔的背壁。由

8、许多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输导管:成体时,前肾退化,前肾的前肾小管分为两条:输卵管和中肾管 (六)生殖器官 包括: 生殖腺(精巢和卵巢。都位于鳔二侧腹下方); 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生殖方式四种:卵生、卵胎生、胎生和单性生殖。卵的几种类型:浮性卵、漂浮性卵、沉性卵 、粘性卵。 (七)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外围组织,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定的刺激(如眼、内耳),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有:视觉感觉器官:如眼。味觉感觉器官:鱼类无固定味觉器官,只在口腔、吞、咽、鳃、食道等处有味蕾的分布。嗅觉感觉器官:是嗅囊,位于鼻腔中。听候觉感觉器官: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与外耳。(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三

9、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前脑(端脑、间脑)、中脑和后脑(小脑、延脑)。2外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与神经节组成。包括:3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一类专门管理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缯等活动的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具有拮抗作用。第二节 食性 鱼类的食性包括: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其中,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摄食方式决定食物组成。一. 鲢、鳙鱼的食性1. 摄食器官:鳃耙很致密,是主要的滤食器官(鲢的鳃耙呈海绵状)。2. 摄食方式:都是滤食。3. 食物组成:都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但

10、又有差异:鲢:主要是浮游植物,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以及细菌综合体。鳙:主要是浮游动物,还有浮游植物、细菌综合体、有机腐屑。二. 青、草鱼的食性1. 摄食器官的特点:主要利用强壮的咽齿、发达的角质垫压碎食物。2. 摄食方式:吞食较大型的水生动、植物。3. 食物组成:草鱼:是典型的植物性,如水草、陆草和其他植物。青鱼:肉食性,如蚌、螺、蚬、虾、昆虫幼体。三鲮鱼的食性1摄食器官的特点:除鳃耙外,可利用上下颌的角质缘舐食附生在底物(如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生藻类。2 摄食方式:吞食兼滤食3 食物组成:与鲢相似,主要吃附生藻类,浮游植物等。还有浮游动物,有机腐屑,细菌综合体等。 四鲤、鲫鱼的食性:杂食性

11、 1摄食特点:鲤的咽齿发达,与角质垫相压磨能把较硬的食物压碎。鲫鱼相对较差。 2摄食方式:吞食。 3食物组成:鲤: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蛳、蚬、幼蚌、淡水壳菜、脉翅幼虫、丝状藻类、植物种子等。鲫:(与鲤酷似),偏植物性的杂食性,可食有机碎屑,植物种子,丝状藻类,硅藻,水绵,摇蚊幼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 五团头鲂 食性与草鱼相似,但因口小,摄食强度差,主要吃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草和有机碎屑,淡水海绵等。罗非鱼: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 第三节 生长 一 研究生长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鱼为和鱼类不同时期的生长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鱼类的生长特性,提高鱼产量。二鱼为

12、类的一般生长规律 1鱼类的生长具遗传性: 2阶段性: 3. 区域性:主要与温度有关。 4季节性:主要与温度和饵料有关。 5雌雄不一。一般雌比雄生长速度快。 6与管理水平有关。 第四节 生活习性一 栖息水层中上层:鲢、鳙。中下层:草、鲂、鳊。底层:鲮、鲤、鲫、青、罗非鱼等。二对温度的适应因为,几种主要养殖鱼类都是温水性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大。1 存活温度:四大家鱼为0.535。 2适宜温度:2032。15以上还比较适宜,15以下则食欲显著减退,生长缓慢。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快。3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2532。低于15食欲显著下降。(鲮鱼为30

13、32,罗非鱼2535)。三对水质的适应1 对肥度的适应 鲢、鳙、鲤、鲫、鲮、罗非鱼等滤食性杂性鱼类宜生活于肥水中。 青、草、鲂、鳊、鳜、鳗、本地胡子鲶等吞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较清瘦的水中。2对DO的适应 鲢、鲂、鳊要求较高的DO,鳙、草鱼次之,青鱼再次,罗非鱼、鲤、鲫耐低DO力最强。 3对pH的适应这几种鱼在水中性偏微碱PH7.58.5的水中生长最好、PH6.5和PH10.0+生长受抑制。第二章 改善水质环境第一节 概述 一水质因子的作用水质,不单指水的肥度,而是包括许多因素的。它包括: 非生物环境:DO、CO2、t pH、溶解盐类等 生物环境: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池塘生物。这些水质因子对鱼类

14、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1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 2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然饵料生物而间接影响鱼类。 第二节 主要水质因子一 溶氧量(DO) (一)DO的重要性1. 从DO的含量和稳定性看。2.从限制鱼类产量的因素看。(二)溶氧(DO)的平衡。 实际DO量 由增氧作用和耗氧作用决定 增氧作用有:光合作用 + 空气溶入 + 随水补给。 其耗氧作用:水呼吸 + 底质耗氧 + 鱼呼吸(三) 溶氧的变化规律 1周日变化:主要与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有关。 日出后,DO不断积累,下午24点,DO达最大值。从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 DO不断减少,至日出前,DO达最小值。2垂直变化:这是由于光照和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的。在白天:上层水:光照好,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 。下层水:光照差,浮游植物少,光合作用产生的O2 少。在夜晚,上下层水溶氧差逐渐减小,黎明时DO垂直分布趋于均一,溶氧差最小。3水平分布:是由于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引起。4季节变化 二. 水温温度是鱼类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