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20402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检测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论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检测题一、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4-15题。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瞭望二首(其一)秦观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粉堞女墙都已尽,仿佛陶侃梦天门。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此后“水无归宿”,常常为害。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盘据蔡州等地,抗衡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量。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以后“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开头两句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修的生活画

2、面,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示意人们正在为从头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B. 首联写汝水抱城奔腾,春光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识,尤其传神。C.颔联把眼前光景与灾情回想相联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D.本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修家园的勤劳奋动和水灾带来的严重结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15. 这首诗主要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情?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6分)二、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415题。晚桃花白居易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悉。1寒地

3、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悯,白侍郎来折一枝。【注】亚,通“压”。校,通“较”,比较,较为。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首联勾勒出桃花灼灼绽放、绰约感人的形象,以及它的幽静的生活环境。B.颔联写作者只由于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C.颈联采纳谈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现出锋利的讽喻,又委婉蕴藉,发人沉思。D.尾联紧承颈联的谈论和叹息,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15. 请联合全诗来剖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6分)三、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1415题。临江仙陈克四海

4、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哪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14. 以下对这首词的剖析与鉴赏,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交代了紧急的时势,点明感触的原由。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位虽潦倒但壮心未泯的诗人形象。C“送老”一词承前启后,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孤影”。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创造出凄迷伤感

5、的氛围,寄望了词人2难言的苦处。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感情?请联合全词简要剖析。(6分)四、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小题。过野人家有感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隐约。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注】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除参议官之职。从第一次罢黜,到此次再遭弹劾,此间恰巧十年。井臼: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动静联合,组成了一幅祥和安静、温馨朴素的乡村生活图景。B首联中,夕阳余晖

6、,乡野院落,水井、柴门、石臼互相掩映,安静而漂亮。C颔联写足祥和的乡村生活场景,农家院落各司其职,乡村生活悠但是有序,淡泊而有味。D尾联以诸葛亮之隐居南阳反衬,可见其还是痴心不改,给自己奋起隆中留有希望。15全诗表现了如何的感情?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是如何表现的。(6分)评论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检测题参照答案一、14.A(A项“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修的生活画面”表述错误,不是“虚写”,而是实写。)15. 对难民的怜悯;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难民的深切怜悯。对历史上权相和乱臣横行霸道的气愤。汉末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此后“水无归宿”,常常为害。唐

7、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盘据蔡州等地,擅改汝水故道,贻祸无量。这些旧事,追忆起来,都是令诗人悲伤气愤的。对太守向寄托了殷切希望。3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太守,祝福他像陶侃那样,为稳固赵宋王朝而效劳。(6分,每点2分,感情1分,剖析1分,意思邻近即可。其余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二、14.B【分析】B项剖析错误,不单是由于作者是安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赏析不到这“一树春桃”,故此项说法错误。A项是对首联的剖析,是对桃花及其生长环境的描绘,选项剖析正确。C项是对颈联艺术手法的剖析,说法正确。D项是对尾联的剖析,尾联紧承颈联的谈论和叹息,不单有讽喻的意味,同

8、时引人沉思,说法正确。15.对迟开的桃花的喜欢,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悯之情;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材的不一样看法,辨他人材不该因其家世贫穷而不用,选拔人材应当唯贤是举;隐含了对政界上选拔人材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良的民风的不满(或嘲讽)。(第点3分,第点答出随意一点3分,共6分)【分析】本题考察剖析并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及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能力。剖析诗歌的感情,就要认识诗歌的内容,剖析诗歌中的意象。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经过对晚桃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晚桃花的怜悯之情。同时经过颈联与尾联的剖析,能够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材的不一样看法,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关于人材的选拔特别重视,选拔人材不该当看出身

9、,而应当唯贤是举。【赏析】这首诗不单描述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并且经过对桃花的怜悯和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人材的重视与怜悯之情。首联先勾勒桃花灼灼绽放、绰约感人的形象,以及它的幽静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细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翠竹掩映,青松掩盖,它固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颔联诗人叹息,这漂亮的花只因有时的机会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赏析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清静之处,还会有明丽感人的桃花。颈联诗人把警策的谈论和形象化的比喻联合起来。

10、由于生长在贫穷的地方,便简单遇到冷淡和小看,花木是这样,人亦这样。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有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质上提出了“辨他人材”和“选拔人材”的问题。尾联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悯与爱惜。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类独出心裁的惜花之情,反应出诗人对人材问题不一样流俗的看法。三、14.【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这首词的剖析与鉴赏。B项“壮心未泯”错误。15亡国之悲忿。中原陷落,兵临建康,作者深感深恶痛绝,又无能为力,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年光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光老去、没法驰骋战场深表遗恨。4对安居生活的盼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他乡,盼望能归老吴兴。离其余忧

11、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迷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盖心头。四、【答案】14D(运用的手法是“自比”,而不是反衬)15对农家安静生活的神往。首联和颔联写诗人闲居出游。在斜阳余晖中骑马遨游,看到了农家温馨安静的生活画面。对朝政的不满。颈联中“世态十年看烂熟”写出对朝政的不满,十年奔走,换来的倒是罢官闲居,不由意气消沉。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想念。“家山万里梦隐约”写梦回家乡,表现出对家乡的想念。壮志难酬的气愤和自我欣慰。尾联借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典故,有自我宽心意,也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15试题剖析:本题查核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能力,要点查核诗歌的感情,剖析诗歌

12、的感情注意以诗歌的抒怀方式、说明、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要点词句作打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感情,而后联合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首联和颔联写诗人闲居出游。在斜阳余晖中骑马遨游,看到了农家温馨安静的生活画面,表达对农家安静生活的神往;由第三联“世态十年看烂熟”可见对朝政的不满;“家山万里梦隐约”表达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想念;尾联借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典故,有自我宽心意,也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点睛:诗歌的感情剖析的题目向来是考试的要点,可是查核的难度其实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假如不知道答题的打破口,答题时要注意联合诗中标题、说明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要点句子作答,要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括诗歌中的要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穷靠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怀方式,依据抒怀方式剖析感情。答题时感情都要求联合诗句剖析,不要只答出感情而放弃诗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