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202244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教学设计新学校,新同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年级,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当他们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面对新老师、新同学以及全新的学习任务,许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产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很多的不适,因此,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他们进行顺利学习的重要保障。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的设置目的也正在于此。教学建议1、事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概貌,对学校有一个感性认识。2、引导学生通过与小学的对比来体验初中新生活的新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活中的乐趣。3、在同学进行介绍时,要把握好时间,建议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介绍时,可交叉介绍,以调

2、动课堂的气氛。4、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如可以播放一些赞美友谊的歌曲。5、教学中,并非每位同学都介绍,但要强调每位同学的参与。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积极与同学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2) 过程与方法:亲身体验。(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新的学校、生活的热爱。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一、教材分析:1、重点:让学生在自身所见所闻的基础上体验崭新的初中生活。2、难点:激发学生对新的学校生活的热爱,珍惜新起点。二、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步:课前准备1、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并选好组长、分好工,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2、各活动小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学校的基本情况。(

3、作为第一次开展活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如可以采访学校领导、上学校的网站、向高年级同学调查等)3、各小组选择校园一角(尽量小组之间不要重复)做好介绍准备。第二步:导入新课 开展我爱新校园的竞赛游戏,(幻灯片播放一组学校的图片,然后进入竞赛,出现“我爱新校园”五个字,每个字都链接着一组题目,请各组自由选择并回答。)比一比哪组同学对新学校观察得仔细,了解得具体。在大家出色的表现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新校园,大家一起来(选取几个典型问题集体回答)。1、学校的地址: 3、学校始建于:2、学校的校训: 4、学校现任校长:第三步:校园风情展示。带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让各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事先准备的校

4、园一角资料,激发学生对新学校的热爱。第四步:七嘴八舌:“大家出谋划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校园的一份子。第五步:结束。美丽的校园因为有了大家而更加富有生气,我深信,初中三年的生活会带给我们一片崭新的天地,在人生旅途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第二课时 认识新朋友一、教材分析:1、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班上的新同学,并领会友谊的重要性。2、难点:克服新生紧张、拘谨的心态,积极与同学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二、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步:大家来帮忙:提供一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难题 ,让大家出谋划策。(小玲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初一新生,初到新学校新班级一个同学也不认识,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很不习惯,特别是她害怕与城里

5、的同学交往,她们好像不喜欢她,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觉得在这新班级中很孤独。)第二步:“找朋友”活动:每位同学设计制作一张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名片,先在班级中进行自我介绍,然后送给你想认识的朋友。(为达到一定效果,每个同学只有一次拿到名片的机会,不能重复)第三步:音乐升华。播放臧天朔的朋友,在音乐中升华对友谊的感受。教学反思1、因为时间的关系,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近来是必要的。教师可运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开展活动,尽可能给学生多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回忆自己这方面的相关的经历导入。2、用“找朋友”活动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但介于游戏规则的限制,有些同学可能找不到

6、最好的朋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活动的效果。创建新集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班级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小环境,在熟悉学习环境,结交新同学的基础上,新生面临的另一基本需求就是希望自己能为新的班级所接受并得到认可。群体心理研究表明:一个好的集体,尤其是同伴群体对初中生的影响力呈逐渐增大趋势。因此初中这个新组织起来的班级能成为一个怎样的集体,对他们初中乃至一生的健康成长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班集体的创建,首先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要有班级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航向标;二是每位同学的积极努力,这是班级航船驶向胜利彼岸的不竭动力;三,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紧密团结,才能共同前行。这是第二框“创建新集体”设

7、置的目的。教学建议1、优秀班集体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要通过教学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与交流,在比较中由学生自己概括得出,是一个生成性的结论。2、班级目标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实现的,但个人目标不等于班级目标。3、并不一定是有特长的同学才可以为班级作贡献,普通同学一样可以为班级作贡献,例如,自觉维护班级的环境卫生。4、引导学生意识到班级的目标随着班级建设是可以进行调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班级目标是集体前进的动力。2、懂得一个优秀的集体离不开每位同学的奉献与努力。3、明白每个同学都可以为班级作贡献。4、深入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8、:1、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寻找自己可为班级做的事。2、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新的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进而热爱班集体;2、确立“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意识,积极为班级作贡献。第一课时 我的新班级一、教材分析:1、重点: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共同建设我们的新班级。2、难点: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乐意为建设优秀班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二、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步:“夸夸我的班集体”。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的班级,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小学生活中的照片、日记,以及在小学班级中获得的荣誉等,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良好的集体对每一个人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优秀班集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第

9、二步:展望新班级。出示关于建设优秀班集体的调查内容,让全班分组讨论:1、你心中的优秀班集体是什么样的?同学关系: 班干部队伍: 师生关系: 班级氛围:学习风气: 班规: 其他:2、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3、请你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在建立优秀班集体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同学关系 ( )师生关系 ( )学习风气( )班级氛围 ( )个人的奉献( )班干部队伍 ( )建立班规各组分别汇报调查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最后大家描述出心中的理想的班集体形象,概括出本班同学的共同期望,作为大家的奋斗目标。第三步:“我是班级的小主人”。学生尽情地展示各自特长优势,然后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

10、,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分工,如负责管理班级的门窗、课桌椅、电视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能为班集体建设添砖加瓦。第四步:“小小设计师”。作为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班级的班徽。三、教学反思及建议:1、第一步的设计可能会让部分学生沉浸在老班级的回顾中,如何引导学生及时转换角色,投入到新班级中来会有一定的难度。2、第二步的活动,若是在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可从学生的档案中了解他们的特长,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特长不仅指一般特长,也包括一些性格特征及思想品质。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为班级分工多设计一些工作让学生选择,真正让学生各尽所能,发挥特长,奉献集

11、体。第二课时 大家齐建设一、教材分析:1、重点: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相互间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2、难点: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二、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步:“班徽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踊跃展示作品。小组先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优秀作品评比,在评出最佳班徽后,全班同学对此还可进行讨论修改,并能简要地概括出班徽所包含的深刻寓意,这样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对新班集体的热爱。第二步:“光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分析班徽制作成功的原因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获胜。并把所有的作品存入成长记录袋,珍藏这一激动人心的活动成果。第三步:“我该怎么办”。通

12、过学生的小品表演,展示两难情景(小玲今天很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小组活动,但是今天刚好轮到小玲为班级出黑板报,小玲该怎么办呢?)组织大家讨论分析,寻求良好的对策。第四步:教师寄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体主义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尽量通过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后作业让我们先看看心目中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我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能为我的集体做点什么?我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的建设弹奏出美妙的“音符”?我有哪些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性格特征?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特长或性格与班集体的建设联系起来?请同学们设计一下我们的新集体,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付诸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