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20062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 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实验室混凝土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精度,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2. 适用范围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以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实体中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分布、几何尺寸的检测。3. 编制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52-2008)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4. 检测前准备4.1仪器在检测前应进行预热或调零,调零时探头必须远离金属物体。在检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是否偏离初始状态并及时进行调零。4.2 检测前宜具备下列资料:4.2.

2、1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4.2.2结构或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资料;4.2.3混凝土是否采用带有铁磁性的原材料配制;4.2.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结构构件中是否有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4.2.5必要的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4.2.6检测原因。5. 检测程序5.1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钢筋的可能分布状况,并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宜为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并避开金属预埋件。5.2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其饰面层应清洁、平整,并与基体混凝土结合良好。饰面层主体材料以及夹层均不得含有金属。对于含有金属材质的饰面层,应进行清除。对于厚

3、度超过50mm的饰面层,宜清除后进行检测,或者钻孔验证。不得在架空的饰面层上进行检测。5.3对于含有铁磁性原材料的混凝土应进行足够的实验室验证后方可进行检测。5.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5.4.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5.4.2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5.4.3对于钢筋分布或几何尺寸的检测根据委托方要求进行检验。5.5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

4、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点。5.6进行钢筋位置检测时,探头有规律地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仪器显示接收信号最强或保护层厚度值最小时,结合设计资料判断钢筋位置,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基本重合,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它钢筋逐一标出。5.7钢筋定位后可进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5.7.1设定好仪器量程范围及钢筋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读取指示保护层厚度值C。每根钢筋的同一位置重复检测2次,每次读取1个读数。5.7.2对同一处读取的2个保护层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时,应检查仪器是否

5、偏离标准状态并及时调整(如重新调零)。不论仪器是否调整,其前次检测数据均舍弃,在该处重新进行2次检测并再次比较,如2个保护层厚度值相差仍大于1mm,则应该更换检测仪器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核实。5.7.3检测钢筋间距时,应将连续相邻的被测钢筋一一标出,不得遗漏,并不宜少于7根钢筋,然后量测第一根钢筋和最后一根钢筋的轴线距离,并计算其间隔数。5.7.4检测钢筋间距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结果,可分析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和平均钢筋间距。6.检测结果判定6.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7;对板类构件为 +8,-5。6.2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6.3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6.3.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6.3.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6.3.3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6.1条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