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啦》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200377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雨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下雨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下雨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雨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雨啦》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雨啦教学设计学习内容: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44-45页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习重点: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学习难点: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学具准备:课件、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天气有哪些变化?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抽生描述生活中下雨情景)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回答提出问题

2、,然后教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2)课件展示情景图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雨是怎样形成的?请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有一些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这些问题已有的感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投入到有关雨的科学探究之中。(3)板书课题: 下雨啦二、探究新知 合作交流1、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1)教师提供材料组织学生做:雨的成因模拟实验。(2)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3)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教

3、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出示实验材料,帮助学生直入研究主题,本节课难点是做好模拟实验,并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因此设计实验不作为重点,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在熟练操作中形成技能,同时及时地提醒学生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教师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根据实验现象想一想:A、水加热后杯中的水有什么现象?B、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C、水和玻璃片之间有什么现象?D、烧杯里的水又有什么现象?(5)交流实验现象。(6)把交流讨论的结果填在下面表格里。观察对象加热后出现的现象水玻璃片水和玻璃片之间烧杯壁(7)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8)学生

4、汇报师归纳:烧杯里的水加热后,水面上出现许多水蒸气和气泡,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凝固小水珠降下来,就形成了雨。2、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l)分小组讨论:请大家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设计意图汇报既是对前面模拟实验现象的一次汇集,检验了学生实验的观察效果,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为下一环节推想自然界雨是怎样形成作好了铺垫。体现了思维发展的过程。(2)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师归纳:当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小水珠,很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变成了大水珠,就会从天空中落下来。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设计意图运用模拟实验,结合自然界下雨前、下雨时现象,目的是为了让相信在实验和现实生活间形成一个比较分析的思维空间,使探究的思路进一步明晰,最后在演示中形成结论,并且把自己形成的结论与实验探究前的想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探究中预测一定要有根据,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4)课件展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三、拓展与应用关于雨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后查阅资料。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15下雨啦水受热-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